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一朵朵,一串串,团团相依,簇簇拥抱。没有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而种植花卉让人体验的乐趣更不一般。如果想种植好花卉,就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你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也在关心这方面的情况,以下是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樟巢螟入侵防治关键”,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樟是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其树形饱满,树势高大,枝叶放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园林绿化品种。特别是近几年,香樟在园林绿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香樟养护质量也就成为影响景观效果的一大因素,其中香樟的主要虫害樟巢螟的防治为重中之重。一直以来,由于采取的传统防治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香樟虫害连年严重,越来越影响公路景观。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发现,在樟巢螟的防治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用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控制香樟樟巢螟的虫口数量,不仅能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防治方法。

认识樟巢螟

1.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约28毫米,头胸体部呈灰褐色,翅内横线斑纹状,外横线曲折波浪状,内外横线问有淡色圆形斑纹。卵乳白至浅红色,椭圆,略扁平,长约0.8毫米。幼虫黑灰至棕黑色,亚背线宽而深。老熟幼虫体长约23毫米。蛹棕色,腹末有臀棘8根。茧扁椭圆形,似西瓜籽大小,长约15毫米,白色薄丝状,茧上常粘附泥土。

2.发生规律

樟巢螟一年发生2代,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一年可发生3代。越冬代是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出现成虫并在香樟叶背边缘呈鱼鳞状重叠排列产卵。6月初出现第1代幼虫,幼虫具有群集性。低龄幼虫先将两片香樟叶缀起。躲在其中为害,以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缀叶逐渐增多,形成虫巢。8月出现第2代幼虫。樟巢螟有着世代重叠现象,6~10月虫巢内有着不同龄期幼虫的为害,一般在10月份老熟幼虫下树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

防治现状

很久以来,在绿化养护中,对香樟樟巢螟的防治仅仅注重其发生了虫害喷洒化学药剂杀灭幼虫,一般是在幼虫发生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之类的有机磷杀虫剂。这类药剂毒性强、药效期短,污染环境严重,长期使用又会使幼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樟巢螟又具有假死性,在喷药或扰动后会出现受惊垂丝下落的现象,除了被药剂触杀死亡的幼虫外,下落的樟巢螟幼虫还会继续上树危害,而药剂没有喷洒到的部位,樟巢螟仍继续危害,经过这些“洗礼”的幼虫就增强了对化学药剂的抗性。由于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使得樟巢螟的防治出现了越治越严重的现象,树上的虫巢一年比一年多。

为了保持景观面貌,又得花大量的人工摘除虫巢。一般在夏季的3个月中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人工摘除虫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喷洒化学药剂所引起社会负面效应强烈、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等原因,使用更为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来取代原有的方法势在必行。

综合防治应用

1.综合防治的概念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生态学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综合防治方法

笔者所采取的樟巢螟综合防治方法是,首先应用物理方法,加强对香樟的日常养护管理,提高香樟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再结合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出发,逐步降低每年的虫口发生量,以最终达到能自然控制樟巢螟危害的目的。

(1)物理方法

所谓采用物理的方法防治香樟樟巢螟。包括了最为简单易行的手段:以日常养护管理为抓手,做好香樟的修剪、松土、人工摘除幼虫虫巢等工作。增强树势及自身抗病虫害能力。有效的控制樟巢螟发生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修剪

修剪对提高植物生长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在每年的3月香樟新梢生长期,针对一些下垂枝、枯枝、弱枝、过密枝进行修剪;对于一些生长势减弱的大树,对其粗大的主枝进行回缩修剪。以利恢复生长;对长势较旺的树进行疏剪。使香樟树内膛枝条舒展自然,尽量使上下两层枝条错落分布。修剪的原则是以不影响其树形美观、生长要求为宜。通过对香樟的适当修剪,在樟巢螟发生时,也提高了喷洒药剂及人工摘虫巢的效果。几年来对樟巢螟防治分析比较中得出,经过修剪的香樟用于防治樟巢螟的成本明显低于未经修剪的。同时每年遭受台风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减小,这也是意外收获。

②松土

樟巢螟是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的,所以利用樟巢螟的这一特点,在冬季12月至1月间,香樟养护工作主要是对其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进行松土(硬质地坪除外),深度在40厘米左右。这样一是有利于土壤疏通透气不板结,二是表土外翻,可将在浅土层中越冬的幼虫消除或外翻露出冻死,以利于减少翌年樟巢螟的发生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结合松土,在树根周围环状施用复合肥料,以提供香樟养分,增强其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抵抗力。

③人工摘除虫巢

人工摘除虫巢是樟巢螟防治中的对药剂防治的补充措施。在樟巢螟药剂防治过程中可能由于药剂喷洒时间、喷洒方法、气候等因素而造成效果不佳。在后期出现了虫巢,这时就要及时人工摘除虫巢,并消灭其中的幼虫,以减少虫口数量。樟巢螟幼虫有着群集生活的特点,缀叶形成虫巢,并在虫巢内生活。一个虫巢内有数条幼虫进行取食危害,所以摘除一个虫巢可消灭数条幼虫对香樟的危害。笔者通常采用的除虫工具是自制的虫钩绑扎于长竹竽上,或使用高枝剪。

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的掌握,摘虫巢时间过晚,则巢内的老熟幼虫已落地结茧化蛹,摘除的只是空巢,这样就增加了下一代樟巢螟的危害量。从历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范围内樟巢螟发生的时间记录来分析,通常第一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每年受气候影响、樟巢螟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所以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的控制樟巢螟的发生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虫巢处置的问题。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的幼虫踩死,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

药剂防治是樟巢螟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喷洒药剂,是控制樟巢螟扩展的有效方法。笔者所采用的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法,是将无公害药剂与生物制剂的交替或混合使用,以达到速效、长效、降低污染的目的,在樟巢螟防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无公害药剂采用的是植物性触杀剂,能迅速并有效的击溃害虫,阻止樟巢螟形成虫巢,以减少人工除虫量。在喷洒的药剂内,加入生物制剂。利用生物制剂的以细菌治虫原理,使樟巢螟畸形渐渐死亡,即使没有死亡的幼虫也会丧失或减弱养殖后代的能力,并能将细菌传染到下一代,抑制其下代的幼虫质量和虫口发生量。香樟的天敌较多,如蟾蜍、蛙类、姬蜂、茧蜂、寄蝇等,使用生物防治还能保护天敌,创造天敌的生存环境,以虫治虫,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治理路线。

xZh52.CoM展读推荐

黄杨绢野螟防治


黄杨绢野螟,鳞翅目螟蛾科,是大叶黄杨、瓜子黄杨等绿篱植物上的食叶害虫之一。它主要为害绿篱植物的顶梢及叶片,造成枝叶光秃,大大降低绿化及观赏价值。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为害有逐年加重之势。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毫米至19毫米,翅展33毫米至45毫米;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褐色。

2.卵:椭圆形,长0.8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42毫米至60毫米,头宽3.7毫米至4.5毫米;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两块;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4.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毫米至26毫米,宽6毫米至8毫米;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毫米至27毫米。

发生规律

在山东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为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粒至13粒,每只雌成虫产卵123粒至2 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蔽阴处,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叶肉。2至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在内部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4龄后转移为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2年虫源。

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1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减轻当年发生虫害。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防治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还可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

5.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松果梢斑螟的防治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mendacella Staudinger)又名油松球果螟、果梢斑螟、松球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和台湾等地有发生,主要为害油松、黑松、赤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种子产量。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球果及嫩梢。嫩梢受害后弯曲、枯萎、倒伏、披头散发;主梢受害,可造成秃顶,丛生呈扫帚状;球果受害可导致畸形或干缩,不能结实。
形态特征 成虫 长10-13mm,翅展26mm左右,体灰色或灰白色;前翅赤褐色,近翅基有1条灰色短横线,内、外横线灰色,波状,中室端部有1不明显的新月形小白斑;后翅灰褐色。 卵 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赤褐色。 幼虫 末龄体长15-22mm,体漆黑色,具明亮光泽,头、前胸背板及臀板黄褐色。 蛹 长13-16mm,赤褐色,尾端有6服状臀刺,中间4根较长。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受害球果内或当年生嫩梢内拉网越冬。来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继续取食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转移食害雄花序,而后进入嫩梢和2年生球果危害。被害球果的基部有大而圆的蛀孔,并常附有以丝粘连松脂的覆盖物,球果内虫道呈S形。6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出现成虫。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以8-12时最多,静止约3天后飞翔、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交配后第4天单产卵于嫩梢叶鞘的基部、针叶凹面、球果鳞片、树皮或皮缝里,每雌产卵22-201粒、平均61粒,雌蛾寿命4-14天、雄蛾3-12天。卵多散产于球果基部或旧蛀孔附近。 7月上旬卵孵化。初孵幼虫蛀入球果或当年生嫩梢,但取食甚微,于11月上旬开始越冬。天敌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姬蜂,及多种茧蜂、小蜂、寄蝇等。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加强幼林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减少为害;修枝时留茬要短,切口要平,减少枝干伤口,防止成虫在伤口产卵;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群众摘除被害干梢、虫果,集中处理,可有效压低虫口密度。 (2)根据成虫趋光性,甚至黑光灯以及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可于越冬幼虫转移到雄花序时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

黄杨娟野螟的防治方法


为害黄杨、瓜子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雀舌黄杨、匙叶黄杨、朝鲜黄杨、冬青等

幼虫吐丝缀叶作巢为害寄主植物,被害叶初期呈黄色枯斑,后至整叶脱落。吐丝将树叶及被害后的落叶缀合在一起,致使叶不能伸展,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

上海1年发生3~4代,时代重叠严重;竖年3月活动,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化蛹,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6月下旬产卵,同时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7月中旬化蛹,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8月上旬产卵,同时第三代幼虫出现,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开始羽化,9月上旬产卵,9月中旬越冬代幼虫出现,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幼虫1~2龄取食叶肉,3龄后吐丝做巢,在其中取食。成虫白天隐藏,傍晚活动,飞翔力弱,趋光性不强。

防治方法:在幼虫孵化至2龄为害期间喷洒20%虫无赦1000~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

红果吊樟


红果吊樟(LinderaerythocarpaMakino.)隶属于樟科,山胡椒属。该属全世界约有100余种,分布于亚洲及北美洲等地,我国有54种。

红果吊樟为落叶乔木,小枝无毛,或幼时稍被柔毛。叶纸质,倒披针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叶片长4至17厘米,宽1.5至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无毛而稍发亮,下面稍被粉。叶脉羽状,叶柄长5至14毫米,被柔毛。花序伞形,总苞片早落,总柄长3至8毫米。伞形花半圆形,有12至15朵。花梗细弱。雄花直径5毫米,花被片6,椭圆形,先端圆,稍被柔毛。退化雄蕊9,较花被短,棍棒状线形。雌花直径约为3毫米,花被片6,长圆形,先端圆,稍被柔毛。退化雌蕊小,子房小,卵圆状球形。花柱直立,较子房长。果球形,直径7至8毫米,鲜红至紫红色,总梗长5至10毫米,果梗长1.5至1.8厘米,先端膨大成碟形,直径约3毫米。花期5月,果期7至10月,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果实成熟期略有先后。

红果吊樟多生于山谷林中,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广泛分布。红果吊樟的种子还是很好的油料植物。

作为园林观赏植物,红果吊樟的优势在于树型较好,枝繁叶茂。特别是秋果成熟时,小红果繁茂一片,极具观赏效果,同时也可作为行道树的优良材选。

竹螟和竹卵圆蝽的防治


竹螟。又称竹包虫,幼虫吐丝缀叶,在内食叶,严重时造成当年新竹死亡。防治方法,一是灯光诱杀,一盏20瓦的黑光灯,一个晚上可诱杀成虫7000多头。二是用敌敌畏烟剂在成虫期进行熏杀。三是在产卵盛期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四是在3月底,4月上旬用动力喷粉机往林地喷洒2.5%敌百虫粉剂,每公顷30-45公斤,或在幼虫发生期,用50%久效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在竹子基部注入,每株竹1-2毫升。

竹卵圆蝽:该虫为近年我国竹子上新发现的一种突发性害虫,蔓延快,危害重。1987年浙江受害面积达1.47X104hm2,毛竹枯死率高达70%以上,目前采用50%甲胺磷在竹杆上注射的方法进行防治,每竹1.5-2毫升药液,害虫死亡率达90%以上。还可用2.5%溴氰菊酯500倍液进行超低量喷雾。

赤松梢斑螟的发生与防治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 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苏等地,主要为害红松、赤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

为害特点 幼虫钻蛀松树球果及幼树梢头轮生枝的基部,致使被害部以上梢头枯死、侧枝代替主梢、形成分叉;危害主梢顶芽基部,致顶芽枯死,下年新梢不能抽生,严重影响红松、赤松的正常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mm、翅展28mm,丝状触角密生褐色短小茸毛。银灰色前翅具黑白相间的鳞片,翅基鳞片白色;亚基线和内横线白色、其后缘基部相连并为黑白鳞片所覆盖,中横线和外横线白色波纹状,内、中横线间的后缘为褐色鳞片覆盖,白色肾形斑斜后方在靠外横线处明显一白色鳞片区,黑色外缘线内侧密覆白色鳞片,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被白、银灰、铜色鳞片。足黑色,被黑白相间的鳞片。

卵 椭圆形,长约0.7mm,暗红色。

幼虫 体长21mm,头宽1.2mm。淡灰褐色或灰黑色。头暗棕色,胸、腹部蜡黄而亮、生长刚毛一圈;前胸背板黑亮,背中线灰白色,前胸气门前毛片刚毛2根,每节生黑色毛瘤3对,近背中线的4个毛瘤上各生刚毛1根,气门线下的毛瘤上生前短而后长的刚毛2根。腹足趾钩2序环式。

蛹 长椭圆形,长 15mm、宽 3mm。黄褐色,腹未臀棘6根。

发生规律 黑龙江年生1代,以幼虫越冬。4月开始活动,5月下旬幼虫老熟开始化蛹,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旬幼虫孵化,危害至10月越冬。

4月气温上升,幼虫开始活动,危害嫩梢基部的轮生枝干及球果;蛀害干部时均从修剪枝、机械碰撞、红松疱锈病的病斑等处的伤口侵入,被害部流脂形成瘤苞;危害球果者从球果中、下部蛀入,被害部位具白色透明松脂和褐色虫粪。5月下旬老熟幼虫啃食枝梢木质部,咬筑蛹室及其上方的羽化孔、吐丝粘结木屑封闭羽化孔,再在蛹室内作丝茧化蛹,预蛹期 l 天,蛹期17天。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20天左右,6月下旬为交尾、产卵盛期。7月幼虫危害,7月底、8月上旬天热少雨时受害球果大量流脂,使幼虫被松脂粘死、粘死率可达74%;如连续几次降雨,则停止排脂,球果被害重。10月气温下降,幼虫在瘤苞下方作茧越冬。

该虫喜光,在郁闭度0.7的阔叶树下营造红松幼林,幼树多不被害;郁闭度在0.3时造林,红松幼林被害株率0.1%;透光度加大时受害加重,全透光时被害株率达45%。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结合抚育,在林冠下营造幼林,并随着幼林成长保留一定数量的阔叶树,提高林分郁闭度,减少为害;冬春对苗圃、幼林及散生树进行普查,发现螟虫为害枝立即剪除,并注意摘除越冬虫茧,集中烧毁。

(2)根据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3)药剂防治。

对低龄幼虫可喷射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或50%磷胶乳油1000倍液。

常用药剂 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敌敌畏、磷胶

合欢巢蛾

合欢巢蛾为鳞翅目巢蛾科昆虫。它主要危害合欢,是合欢树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严重时,满树虫巢,大量叶片的叶肉被啃光或咬成残缺不全,树干呈现一片枯干景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2毫米左右,前翅银灰色,上面有许多不规则黑点。卵椭圆形,黑绿色。老熟幼虫体长9至13毫米。初孵时黄绿色,渐变黑绿色,背中央和两侧有5条纵行黄绿线。受惊后非常活跃,往后跳动,吐丝下垂。蛹长6毫米左右,红褐色,包在灰白色丝茧中。

生活习性 合欢巢蛾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树皮裂缝及周围建筑物的砖缝、檐下越冬。第二年6月中下旬羽化,在叶片上产卵成片状。 7月中旬幼虫孵化,先啃食叶片,叶片上出现灰白色网状斑,稍长大后吐丝把小枝和叶连缀在一起,群体藏在巢内咬食叶片为害。7月下旬开始在巢中化蛹,8月上旬第1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这时易成灾,树冠出现枯干现象,9月底幼虫开始作茧化蛹越冬。

检查方法 为害初期检查树木枝条、树干和附近建筑物上的白色茧蛹,再查看树叶上是否出现被啃成的灰白色网点或以丝缀叶为巢的现象。

防治方法

(1)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以及7月底8月初刷除树皮裂缝及附近建筑物上的茧蛹。

(2)在幼虫初作巢期,虫量不多的可剪除虫巢,消灭幼虫。

(3)利用幼虫受惊后,向后跳动吐丝下垂的习性,可以敲打树枝,幼虫落地后集中杀死。

(4)于幼虫期喷1500至2000倍的辛硫磷乳油或2000倍的20%菊杀乳油或1500倍速杀等杀幼虫。

粟灰螟


粟灰螟在我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华东北部等北方谷子产区,以及广东、台湾、广西和四川等省(区)的一部分甘蔗产区。和玉米螟比较,粟灰螟食性较简单。在北方主要为害谷子,有时也为害糜黍和狗尾草、谷莠子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为害症状

谷子苗期受害后造成枯心株;谷株抽穗后被蛀,常常形成穗而不实,或遇风雨,大量折株造成减产,成为北方谷区的主要蛀茎害虫。当谷子与玉米混播或与玉米高梁间作时,玉米、高梁等也可受其为害。

生活习性

粟灰螟在我国北方谷子产区,一年可以发生1~3代,一般以2、3代发生区为害较重。粟灰螟以幼虫越冬,并以老熟幼虫为主,主要集中在谷茬内,少数在谷草内越冬。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集中为害春谷苗期,造成枯心,第二代主要为害春谷穗期和夏谷苗期;在3代区,第一、二代为害情况基本与二代区相同,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夏谷穗期和晚播夏谷苗期。

成虫多于日落前后羽化,白天潜栖于谷株或其它植物的叶背、土愉下或土缝等阴暗处,夜晚活动,有趋光性。第一代成虫卵多产于春谷苗中及下部叶背的中部至叶尖近部中脉处,少数可产于叶面。第二代成虫卵在夏谷上的分布情况与第一代卵相似,而在已抽穗的春谷上多产于基部小叶或中部叶背,少数产于谷茎上。

初孵幼虫行动活泼,爬行迅速。大部分幼虫于卵株上沿茎爬至下部叶鞘或靠近地面新生根处取食为害;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或落地面爬于它株。幼虫孵出后3天,大多转至谷株基部,并自近地面处或第二、三叶鞘处蛀茎为害,约5天后,被害谷苗心叶青枯,蛀孔处仅有少量虫粪或残屑。发育至3龄后表现转株为害习性,一般幼虫可能转害2~3株。

降雨量和湿度对粟灰螟影响最大,春季如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化蛹、羽化和产卵。粟灰螟产卵对谷苗有较强的选择性,播种越早,植株越高,受害越重。品种间的差异也较大,一般株色深,基秆粗软,叶鞘茸毛稀疏,分蘖力弱的品种受害重。春谷区和春夏谷混播区发生重,夏谷区为害轻。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结合秋耕耙地,拾烧谷茬,并集中烧毁。

⑵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躲过产卵盛期。

⑶选种抗虫品种,种植早播诱集田,集中防治。

⑷及时拔除枯心苗,减少扩散为害。


⒉药剂防治

用药最佳时期是卵盛孵期至幼虫蛀茎之前。主要施撒毒土:

⑴每亩用1.5%甲基1605粉剂2千克,拌细土20千克或用5%西维困粉剂1.5~2千克,拌细土20千克制成毒土,撒在谷苗根际;

⑵每亩用50%对硫磷(1605)乳油50~100毫升,拌细土15~20千克,拌匀后顺垅撒在谷苗根际附近,形成药带,效果亦佳。

防治向日葵螟有何法?(精选养花技巧)


“绽放的花朵皎洁饱满,光彩夺目,显得那样雍容华贵,妩媚娇丽;颤巍巍,飘飘然,芳香飘溢,恍若白衣仙女下凡。”花卉伴随着的人类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花它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花卉的种植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你在寻找有关种养植的技巧吗?为此,花卉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防治向日葵螟有何法?(精选养花技巧)》,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防治向日葵螟有何法?

向日葵螟是向日葵常见的一种虫害,其为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料植物的花盘和种子。造成的后果非常的严重,用什么农药来防治呢,来教你。

1、秋翻冬灌可将大批越冬茧翻压入土,减少越冬虫量。

2、化学防治。在为害不大的地区可在幼虫期(8月上旬左右)喷90%敌百虫500倍~1000倍液于花盘上即可。为害较重地区应以防治成虫为主,结合防治幼虫。在7月末8月初成虫盛发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或用敌敌畏高粱秆熏蒸(80%敌敌畏乳油浸高粱秆后插入田间),隔3天~5天(根据虫量)再施放一次。幼虫盛期(8月上、中旬)喷90%敌百虫500倍~1000倍液一次。

幼虫为害时,在花盘子实上吐丝结网粘连虫粪及碎屑,状如丝毡,被害花盘遇雨后多腐烂发霉,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防治向日葵螟,咱必须使出杀手锏来。

①选用抗虫品种。硬壳层形成块的品种受害轻或不受害,油用种(小粒)较食用种(大粒)受害轻。

②秋翻冬灌可将大批越冬茧翻压入土,减少越冬虫量。

③化学防治 在为害不大的地区可在幼虫期喷90%敌百虫500~1000倍液于花盘上即可。为害较重地区应以防治成虫为主,结合防治幼虫。在7月末8月初成虫盛发期,施放敌敌畏烟剂或用敌敌畏高梁杆熏蒸(80%敌敌畏乳油浸高梁杆后插入田间),隔3-5天(根据虫量)再施放--次。幼虫盛期喷90%敌百虫500~1000倍液一次。

向日葵螟主要为害花盘和种子,幼虫为害时在花盘子实上吐丝结网,状如丝毡,可以通过这个特点识别葵螟为害。被害的花盘遇雨水后腐烂发霉,严重时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要加大对这种病害的重视,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通过对防治向日葵螟的方法介绍,花农就不用再担心螟虫为害向日葵。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防止措施,尽早消灭害虫,保证向日葵能正常生长。

玉米螟


玉米螟分布很广,在我国除西藏、青海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发生最重,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次之。

为害症状
玉米螟在玉米苗期为害可造成枯心,喇叭口期取食心叶,形成一排排小孔(花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遇风被折断;穗期雌穗被害,嫩粒遇损引起霉烂,降低籽粒品质。
此外,为害谷子时,苗小时出现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多数不能抽穗。为害棉花时主要钻蛀茎、枝条、嫩尖和叶柄,常使嫩头倒折枯萎,幼虫也钻蛀蕾铃,引起落蕾和烂铃。
生活习性
玉米螟一年发生代数依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450以北发生一代,在400~500发生2代,长江流域发生3~4代,华南地区发生5~6代。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和穗轴以及寄主被害部位和根茬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各代幼虫为害作物有差别,一般在2代区,第一代为害谷子,第二代为害玉米;3代区,第一代为害春玉米,第二代集中取食夏玉米,第三代幼虫多集中为害夏玉米的雌穗,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则棉花受害较重。春玉米区,玉米收获后,2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多代区,以2代幼虫为害春玉米较重,秋季第三代至第五代在田间重叠发生,为害夏玉米很重。
影响玉米螟消长的主要气候条件是雨量和温度。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嚼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露水,方可化蛹。成虫羽化后也要吸水才能正常产卵,产卵时又要求有较高的相对湿度。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时,对玉米螟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于春玉米时会加重玉米螟的为害,反之则为害减轻。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国内已发现的天敌有70余种,其中寄生性天敌20余种,有寄生卵块的赤眼蜂,寄生幼虫及蛹的寄生蝇和寄生蜂,以及白僵菌、细菌、原生动物微孢子虫、螨类等。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⒈农业防治
⑴处理越冬寄主秸秆
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用铡、轧、沤、烧、泥封等方法处理玉米秸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
⑵选种抗虫品种
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为害。
⑶改变播种时期
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⒉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此外,在玉米螟幼虫发生期可以大量使用白僵菌等菌类制剂也有很好的效果。
⒊药剂防治
⑴心叶期防治,以颗粒剂防治效果最佳。颗粒剂有:
①0.3%辛硫磷颗粒剂和1%1605颗粒剂;
②2.5%西维因和3%呋喃丹颗粒剂。
⑵穗期防治用50%敌敌畏800~1000倍液滴灌玉米雌穗花丝心。

龙脑樟的种植技术


一、龙脑樟的繁殖培育

龙脑樟采用大田扦插育苗成活率达80%以上,以11月采割为最好。矮林留枝桩作业可以连年采伐,持续利用,加工无污染。

1.扦插法

扦插地可选在小气候较好的林缘或林间空地。扦插苗床可用砖砌成东高60厘米、西高40厘米、东西宽315米(长度视地形而定)的床框。床底中央开一条深40厘米、宽40厘米的暗沟通至苗床外,沟内用碎石填至龟背形。插壤为红壤冲积土,厚20~25厘米。扦插前一周用0.2%高锰酸钾消毒,并用薄膜盖好。插床上架设2米高固定荫棚,透光率约为30%~40%。为便于移栽,也可用营养钵扦插。

扦插时间南方为3月至4月上旬。过早则因低温致插穗基部切口变黑,不利愈合生根;过迟则气温偏高易导致插穗未愈合先抽梢,消耗营养,也不利于愈合生根。插穗最好选用2~3年生龙脑樟壮苗的侧枝。插穗基部靠节位剪成光滑平口,顶部离节0.13~0.15厘米带斜口剪断,每穗留一芽一叶。扦插前插穗用 β-吲哚丁酸或β-萘乙酸浸泡处理。

扦插株距3~4厘米,行距10~12厘米,插穗插入土内。插后压紧,喷水湿透,并覆盖塑料薄膜。愈合前一般每天喷雾2~4次,愈合至生根期每天1~3次,雨天可隔天进行。苗床要注意通风,空气湿度控制在80%以上,温度应控制在29℃以下。

当插穗长出3~4片新叶时,可适时撤去塑料薄膜,进行苗木正常管理。平时应注意除草、防虫,干旱时应及时喷水。翌年3月上旬,当苗木生长至40~60厘米高时,可将其挖出定植。

2.组培法

取龙脑樟砍伐后萌条的嫩梢部分,用洗洁净洗涤后,再用自来水冲洗数次。在无菌条件下用70%的乙醇浸30分钟,再用0.1%的升汞溶液灭菌7~10分钟,无菌水反复冲洗数次,用解剖刀切取0.5厘米左右具芽茎段为培养材料。

将以上培养材料置于添加质量分数为0.8%琼脂、质量分数为3%蔗糖的MS培养基中,温度25℃~2℃条件下,培养一周左右茎段增粗,切口处产生一定量的愈伤组织,腋芽膨大突出,开始萌动。约1 个月后,不定芽可伸长至2~3厘米。再转入相应的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诱导产生丛生芽和根。移植前,洗净根部培养基,栽到装有岩的塑料育苗盘中,喷洒清水。1周后可喷洒营养液,逐渐增强光照。3周后将幼苗移植到土壤中,至长成茁壮的龙脑樟植株。

二、龙脑樟的栽培及管理

龙脑樟林应选择在较平缓的红壤低山或丘陵营建,应有较好的水源以便浇灌。林地选定后应全垦以除去所有的灌木杂草,按株行距1米×1米挖深度不低于 30厘米的栽植穴。每穴可适当施农家肥和少量钙镁磷肥作底肥。苗木为1年生龙脑樟壮苗,3月上旬定植。植后应适时进行抚育,随时铲除滋生的灌木杂草,生长旺季每株可施0.2千克复合肥加尿素。伏天及时用水喷浇,并覆盖芒箕、枯草等保湿。定植当年(或翌年)可摘除主枝顶芽,促使基部萌芽和产生分枝,矮化树形。龙脑樟树病虫害以蚧壳虫、樟叶蜂、樟巢螟为主。可采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或40%乐果乳剂的2000倍液喷杀。

从定植第2年起,在每年的7~12月进行砍伐,提取挥发油。伐后林地应及时清除杂树,并进行除草、松土和施肥等作业,以利龙脑樟树继续萌芽生长。

五月初要防治大叶黄杨绢叶螟



幼虫吐丝连结周围叶片、嫩枝作临时巢穴,然后在其中取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苗木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外缘、后缘有紫褐色宽带,前缘紫褐色带上有两个白斑,鳞毛有光泽,紫红色闪光。幼虫头部黑色,胴部黄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深绿至墨绿色,气门线橙黄色。

发生规律:北方地区一年2至3代,以幼虫在苞中结薄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期,结合苗木修剪,摘除卵块、虫苞,集中烧毁。(2)在成虫期利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3)幼虫危害严重时,可喷施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Bt乳剂500倍液喷雾(注意:Bt乳剂严禁与杀菌剂同时使用,喷施时于阴天的下午4点后效果较好)。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樟巢螟入侵防治关键》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时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栽培关键技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