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是纷繁的。春雨把它浇灌,春风催它绽开。他们是美的使者,春的精灵。”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花,花它可以让我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养好花卉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知识和技巧,怎么才能又好又快地种植好花卉呢?鲜之花网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松针卷蛾Epinotia rubiginosana Herrich-Schaffer,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陕西、河北、甘肃、北京、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7mm,翅展15-19mm,唇须前伸,略向上举,第2节膨大,末节隐藏在鳞片中。雌蛾前翅有缘褶,灰褐色并有深褐色基斑。臀角处有6条黑色短纹,前缘白色钩状纹清楚。臀角处有纹,但界限不太清楚。雄蛾后翅淡褐色,前翅无前缘褶。 卵 椭圆形,长约0.8-1mm,黄白色,有光泽,半透明,即将孵化时为红褐色。 幼虫 长8-10mm,头部淡褐色,背板暗褐色,近后缘中间色泽较浅,臀板黄褐色。 蛹 纺锤形,长5-6mm,茶褐色、腹部2-7节前后缘各有1列小刺,前列为大。 发生规律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面茧内越冬。来年3月底4月初化蛹,成虫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多在18-20时羽化,成虫在傍晚前后活动最盛,此时成虫常成群围绕树冠飞翔,夜晚多集中在松蚜所排出的分泌物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趋光不强,交尾多在18-20时进行,20-23时产卵为最多,卵散产在针叶上,少数产在嫩枝上。喜在15-25年生的松树上、林缘或稀疏的林木上产卵。活动较少。成虫每雌产卵45-48粒,成虫寿命5-12天。卵期3-7天。 初孵化幼虫在针叶上爬行,多选择2年生叶上危害,当年生的新叶很少侵害。幼虫侵害部位多在针叶近顶端处。侵入后,一般先由侵入孔的上部开始危害,几乎吃到针叶的顶端,然后再向下蛀食;但也有由下向上蛀食的。幼虫在1个针叶内很少转移。但被侵害针叶如遇机械损伤,或因食料不足,则可蛀孔外逃,重新侵害别的针叶。幼虫仅食叶肉,而不食表皮。针叶被害后变成空筒,逐渐枯萎脱落,幼虫常在内向外蛀孔钻出,吐丝缀叶,将6-7束针叶缀织一起,在其内取食活动。使针叶枯黄脱落。每年晚秋到来年早春,被害树冠布满成束针叶,一片枯焦。9月初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在地面吐丝连缀杂草、土粒、碎叶上结茧越冬。一般在树冠下有浮土、枯草、碎叶处越冬最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并注意林区卫生,清除地面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果,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第1代幼虫孵化期,在树梢上喷洒25%蛾蚜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500倍液每10天1次,连续喷2次。

xzH52.COm推荐阅读

油松小卷蛾防治


油松小卷蛾分布与危害 油松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辽宁、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大部分省区。 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树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油松小卷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mm,翅展12-13mm。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
油松小卷蛾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及柴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成虫白天隐伏于叶丛、枯枝落叶等蔽荫处,傍晚进行交配,产卵活动。卵多产于当年生芽梢各松针基部或先年生球果上,卵散产,一般每果2-3粒,每雌最多产卵130粒。卵历期15天左右。4月中旬始见幼虫。 初孵幼虫取食当年生球果或嫩梢表皮,然后蛀入先年生球果,取食鳞及种子。5月中旬为幼虫危害盛期,老熟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坠地化蛹。世代较整齐,常集中为害。 发生轻重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危害程度,一般海拔低重于海拔高,油松重于其他松,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幼虫孵化的始、盛期,正是油松、马尾松开花的始、盛期,也是对该虫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油松小卷蛾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注意林区卫生,清除林间柴草及地面落叶,剪除枯枝,集中烧毁;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趋光性,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 (3)化学防治。 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键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3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

苹褐卷蛾


苹褐卷蛾又名褐带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在河北任丘地区主要危害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秋葵、碧桃、三叶草和紫叶李等植物。特别是对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和秋葵可造成大面积危害。河北任丘石油矿区种植的秋葵有虫株率达到100%,80%以上的叶片纵卷干枯,丧失观赏价值,不得不提前剪除枝条。苹褐卷蛾已经在任丘成为重点防治害虫之一。

危害特点 幼虫食害幼嫩的芽、叶、花蕾,常吐丝连缀2片至3片叶片或纵卷1叶,潜藏在卷叶内危害,受害严重时不能展叶,严重的使整个叶片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毫米,翅展24毫米。体及前翅褐色,雌成虫前翅前缘稍呈弧形拱起,外缘较直,顶角不突出,翅面具网状细纹。基斑、中带和端纹均为深褐色。中带下半部增宽,其内侧中部呈角状突起,外侧略弯曲。后翅灰褐色。下唇须前伸。腹面光滑,第2节最长。雄成虫前翅前缘呈弧形拱起更明显,中带深褐色前窄后宽,其内缘中部凸出,外缘略弯曲,基斑褐色(这一点与雌成虫有区别);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较宽,基部有1对耳状突起。

卵:扁圆形,长约0.9毫米,初为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变褐;卵块一般由数十粒排成鱼鳞状,表面有胶状覆盖物。

幼虫:体长19毫米至22毫米。体绿色,头近方形,头及前胸背板淡绿色,大多数个体前胸背板后缘两侧各有1黑斑,毛片淡褐色。腹部末端具臀节。头部单眼区黑色,单眼6枚。

蛹:长9毫米至11毫米。头、胸背面深褐色,腹面稍带绿色。腹部第2节背面有2排横列刺突。腹部第3至7节背面亦有2列刺突。第1列大而稀,靠近节间;第2节小而密。蛹的顶端不太突出,末端细,平扁而齐,具有8枚弯曲而强壮的臀棘,两侧各2枚,末端4枚。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2至3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粗皮缝、剪锯口裂缝、死皮缝隙和疤痕等处做白色薄茧越冬。树木开始萌芽时,越冬幼虫出蛰,取食幼嫩的芽、叶和花蕾,受害叶表面被咬成箩底状,仅剩叶脉。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卷叶危害。6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开始化蛹,蛹期为8天至1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化性和弱趋光性,白天隐藏在叶背或草丛灌木中,夜间交尾产卵。卵期7天至8天,多产在叶面上,每雌虫可产卵100粒至140粒。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旬开始发生,取食叶肉,危害时间较短,8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孵化,于10月中上旬寻找越冬场所。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上,幼虫长大后分散活动,如遇惊动即吐丝下落或迅速逃逸。触动后有倒退或弹跳习性。成虫对糖醋具有趋性。主要天敌是松毛虫赤眼蜂。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在幼虫危害初期,可以组织人员及时摘除包裹着幼虫或蛹的受害叶片。

2.灯光诱杀成虫:根据成虫的趋光性,结合防治其他园林害虫,在重点防治区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防治方法: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来保护天敌,以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尽可能选用生物农药。掌握幼虫初孵至盛孵时间,及时喷药1次至2次。一般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如每毫升含100亿活孢子的B.T生物制剂的800倍液,或1.8%害极灭3000至4000倍液,或复方虫螨治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倍至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至2000倍液,或5%高效灭百可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或30%双神乳油2000倍至25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混配生物杀虫剂。

特别注意应在6月下旬重点防治第一代幼虫,及时防除幼虫,以控制羽化成虫数量,降低第二代危害。可用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8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20%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或杀蛉脲3000至40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发生量连续喷施2至3次。

油松球果小卷蛾识别与防治


寄主及危害特点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 Hein)主要危害油松。以幼虫钻蛀新生嫩叶及幼芽,使被害新梢形成光杆。连续受害木生长不良,易遭次期性害虫侵害,以致成片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3 mm。触角丝状。复眼突出呈半球形,黑褐色,眼球基部为淡黄褐色。头顶密生浅灰至灰褐色鬃毛,下颚须、下唇须及额部毛色较深。前翅银灰褐色,有棕褐、银灰、黑褐三色鳞片相间组成的不规则波纹;中线银灰色鳞片居多,外横线,亚外横线处的横纹及顶角处似弧形纹均为银灰色。前缘褶颇明显。翅前缘具钩状银纹。肛上纹明显,约由78条黑褐色纵纹组成。前后翅外缘线色淡清晰,缘毛灰褐色,其基部鳞片黑褐色。后翅灰褐色。后足胫节有两对发达的距,跗节各节间黑白相间。

卵 扁椭圆形,长0.91.0 mm,宽0.60.7 mm。卵底面平,初产时乳白色,状若蜡滴,后渐变为米黄、橙黄、暗褐色。临孵化前可透过卵壳见到幼虫体躯。

幼虫 体长710.5 mm。体色黄白。头、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背板中线及前缘、侧缘黄白色。单眼6对,其中靠近触角窝的3个单眼排列较紧密,成一直线。

蛹 黄褐色。雄蛹体长5.56.8 mm,雌蛹体长6.57.5 mm。腹部28节上各有两排小刺突,前排较粗壮稀疏,后排较小而密。910节各1排。臀棘6根,钩状。

生物学特性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卵在针叶上越冬。卵期约9个月。越冬卵自然死亡率在30%以上。翌年5月初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爬至新梢,在叶芽或嫩叶基部钻蛀取食,并随时吐丝将咬断的针叶及粪便粘在一起,形成网状物,以保护自身。幼虫期约2个月。幼虫老熟后,向下爬至老叶上,将数根针叶缀在一起,居中化蛹。7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20天左右。7月下旬成虫始现,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蛹室留在卷叶的上端。羽化时间集中在早晨57时,此时羽化数占羽化数的80%以上。成虫寿命平均9天,最长18天。晴朗无风的傍晚,成虫最活跃。成虫趋光性强。每雌蛾产卵30粒左右。卵多产在主梢及侧梢中、上部的针叶正面近基部处。每根针叶上一般只产1粒,偶见多粒。

此虫主要发生于1525年生人工油松林中。为害程度,一般阳坡重于阴坡,疏林重于密林,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顶梢重于侧梢,树冠南侧重于北侧。

防治措施

1 加强抚育管理,1012月份,在树蔸周围进行松土抚育。把越冬茧翻出地面冻死,或组织人员捡茧,减少来年的虫口基数。

2 严禁带虫苗木输出,以免扩大蔓延为害。

3 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4 化学防治:在越冬幼虫出蜇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健时期,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20%速灭杀酊2000-3000倍液或5%来福灵2000倍液喷雾,均可杀灭幼虫。

落叶松实小卷蛾分发生与防治

落叶松实小卷蛾(Retinia perangustana Snellen)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主要为害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

为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球果和种子,致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弯曲变形,未受害的种子也发育不良。

形态特征

成虫 体褐色,体长为3.2-5.2mm,翅展10-15mm。前翅黑褐色,有两条绝大部分由银灰色鳞片组成的横纹,外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三分之一,内面的一条约位于翅长的二分之一处。前缘有几条银灰色的短纹,缘毛灰褐色。后翅淡灰黑色,无斑纹,缘行毛长,灰褐色;

卵 白色或微红色,椭圆形,长约0.6-0.7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0mm,黄白色。头部褐黄色,前胸背板后部暗褐色,其余淡黄褐色;

蛹 黄褐色,长5mm左右,臀刺10根,茧白色,长椭圆形,长6-8mm。

发生规律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1年1代,也有部分蛹滞育到第三年才羽化。以蛹在树皮鳞片下或球果内越冬。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开始产卵,幼虫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部分幼虫开始离开球果,随机化蛹。幼虫孵化后即钻入球果内,为害后从外面看不出被害状。2龄后转移到果鳞基部沿果轴为害,取食未成熟的种子及附近的鳞片。受害鳞片枯干变色,球果则变形。一般一个球果内只有一条幼虫,在大发生年份则有2至多条。幼虫期约为36天,脱皮3次,除少数在球果内化蛹外,大多数幼虫离开球果在树皮缝内越冬;该虫分布以阳坡最多,山顶次之,阴坡最少。天敌有卷蛾绒茧蜂、长体茧蜂、松茧蜂、悬茧蜂、怒茧蜂等,寄生率20-45%;蛹期真菌寄生率达40%。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造林时实行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减少为害;种子园和母树林采种时,将有虫球果捡出后烧毁。

(2)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所以在成虫羽人化期内可以进行灯光诱杀。

(3)保护与利用天敌。

(4)药剂防治。

7月中旬在幼虫离开球果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

常用药剂 阿维菌素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形态和生活习性--今年3月以来,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廊坊等地频频发生,见树吃树、见草吃草,对园林绿化及农林业生产破坏极大,被当地人称为白袍巫师。虽然美国白蛾目前暂时没有大范围向周边蔓延,但其极强的适应性、极大的破坏性都对我国能否办一届绿色奥运,能否保证各地农林业、园林绿化免遭破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防控美国白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它食性杂,喜食的树种有100多种,毛白杨、柳树、千头椿、法桐、卫矛、西府海棠、紫叶李、红瑞木、金银木等园林植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农田、菜地危害。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片叶无存。形态和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9至12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纯白色。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翅在附近边缘处有小黑点。卵圆球形,直径0.5毫米。初产浅黄绿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光泽,卵面有规则的凹陷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8至35毫米,头黑色具光泽。体侧和腹面灰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橙黄色。蛹长8至15毫米,宽3至5毫米,暗红褐色,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1年3代,结茧化蛹越冬。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虫龄不整,且世代重叠。成虫夜间活动,单层、成块产卵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约500至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孵出数小时后即能吐丝结网,3至4龄时网幕可达1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扩及整株树。幼虫在网幕中生活的时间,约占幼虫期的60%左右。进入5龄后,开始弃网自由取食,多分开在树冠上部危害。老熟幼虫爬行下树,在树干老树皮下或附近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在地下化蛹时则做蛹室。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及村落周围、庭院等处的树木上常集中发生。综合防治
首先要加强监控,及时掌握虫情
对一旦传入的美国白蛾,应按检疫条例及时予以清除。要掌握新疫区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群密度、分布状况及害虫喜食树种等,并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发生的始、盛、末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人工剪除网幕消灭幼虫
由于气候、天敌等的作用,越冬蛹一般死亡率很高,因而第1代虫源基数小,又发生在雨季之前,此时是处理网幕中幼虫的最佳时机。要在幼虫3至4龄之前剪除网幕,因为此时幼虫群集网内尚未分散。把剪下的幼虫集中烧毁。
第三,在末龄幼虫化蛹时,可在树主干距地面1米处扎草捆,诱集幼虫在草捆内化蛹,再把草捆取下集中烧毁。
第四,药剂防治
5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集中在网幕内,所以这一时期用药效果最好。农药一般选择触杀和胃毒剂,幼虫对一般的杀虫剂都较敏感。对1至3龄幼虫用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液喷洒,10天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且灭幼脲喷药3小时后遇雨仍不减药效。用80%敌敌畏乳剂800至1000倍、农地乐2000倍液喷洒,效果都很好。对3至4龄幼虫用敌敌畏加灭有脲 3号效果更好。喷药时注意必须把网打破,四周喷药,喷药要均匀,重点是树木向阳和树枝顶端部位,这些常是美国白蛾聚集的地方。
如果第1代幼虫未防治好,第2代幼虫就可能大面积发生,所以应更加重视。第2代幼虫大致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必须抓准时机全面防治。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初,这时药量可适当加大,而且考虑换药,以防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第3代幼虫发生期天气虽已转冷,也应重视,一旦放松,很容易成灾,并且可转移到农田、路边,给明年的防治带来困难。
第五,冬季防治
美国白蛾在建筑物缝隙、屋檐下面、树干皮下及树洞内、砖块杂物下面等处越冬,冬季可在这些地方人工挖蛹、摘蛹。
第六,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每年应定期在美国白蛾危害区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保持天敌数量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释放周氏啮小蜂前后7天不能打药,而且气温应在20℃以上,一般在美国白蛾3至4龄幼虫期释放。6月下旬和10月上旬,周氏啮小蜂最容易侵入美国白蛾的蛹,所以此时释放效果好。

紫薇黑斑瘤蛾的防治方法


该虫雌成虫体长911毫米,翅展2023毫米,头胸部白色,前翅灰白色,散布银色鳞片,翅中域染有褐色,近基部、中室中部和顶角各有黑色竖鳞小簇,前翅前缘近基部有长条形黑斑马长,中部有近半圆形黑色瘤状斑1个,内横线黑色,微齿状,外横线点状,黑色。外横线内侧有模糊的平行线1条,亚端线为不规则的模糊黑色波纹,皆毛有些暗褐点,后翅灰白色,端部暗褐色。复眼球形,黑色,无单眼,触角丝状。雄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1820毫米,触角单栉齿状,复眼球形,黑色,无单眼,体色较雌虫略深。卵扁圆形,直径0.40.5毫米,高0.18毫米,初产时透明略带乳黄色,有光泽,近孵化时变黑褐色,外壳上有放射状花纹。幼虫体长1316毫米,宽1.61.8毫米,虫体褐色,体上毛瘤发达,每节8个,毛浅灰色,体侧毛略长于体背毛,胸部有呈角状前伸有较长毛簇2对,最长1对约等于体长的一半,腹足4对,趾钩单序异形中带,尾足1对。蛹长810毫米,红褐色,头部钝圆,末端无尾剌。茧长1012毫米,灰白色,较薄,由幼虫体毛和丝组成。 该虫主要为害紫薇、大叶紫薇等紫薇属观赏植物,以幼虫为害叶片,早期啮食叶肉,后期蚕食叶片,既能破坏树冠,影响植株的营养生理,又有碍园林景观。该虫一年能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于寄主枝干的老翘皮或枯叶中结茧越冬。第二代4、5月间成虫羽化,交尾后,产卵于叶背主脉两侧,幼虫初孵代经时啮食叶肉,留下表皮,随虫龄增大,蚕食叶片。5-9月间均可见幼虫食叶为害。

豹蠹蛾的防治方法


豹蠹蛾的防治方法|形态特征|发生规律
分布与危害 豹蠹蛾学名Zeuzera leuconolum Butler为鳞翅目木蠹蛾科害虫。国内分布较广,为害月季、紫荆、洋蹄甲、日本晚樱、山茶、山杏、石榴、碧桃、白玉兰、广玉兰、梅兰、黄杨、栀子花、香樟和法桐等。在我国南方还发生咖啡木蠹蛾(Z.coffeae Nietner)又名咖啡豹蠹蛾等,,属鳞翅目豹蠹蛾科。除上述花卉外,还为害香石竹、杜鹃、柑橘、橙、咖啡、海棠等。 幼虫多自枝杈或嫩梢的叶腋处蛀入,向上蛀食。受害新梢很快枯萎,幼虫以后向下转移,再次蛀入嫩枝内,继续向下蛀食,被害枝条内部被咬成孔洞,孔壁光滑而直,内无粪便,在枝条向阴面排粪。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翅展40-45毫米,触角丝状。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35-40毫米,触角基部双栉齿状,端部丝状。全体灰白色,前翅散生大小不等的蓝黑色斜纹斑点。 后翅外缘有8个蓝黑色斑点,中部有一个较大的铜色斑点,胸部背面有3对近圆形的蓝黑色斑纹,腹部背面各节有3条纵纹,两侧各有1个圆斑。卵:长圆形,长径约1毫米,未受精卵米黄色,受精卵粉红色。幼虫:赤褐色,体长30-40毫米,前胸硬皮板基部有1黑褐色近长方形斑块,后缘有2横列黑色小齿,臀板及第9腹节基部黑褐色。 蛹:为裸蛹。体长19-24毫米,赤褐色,背面有锯齿状横带,尾具短臀刺。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内部、叶片背面或枝条中下部,夜间活动,飞翔力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多在下午16-20时羽化,羽化后的成虫次日1时左右交尾,1-2天后产卵,卵产于枝条中上部枝杈处或芽腋处,堆产量5-25粒。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长到10毫米后扩散为害。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后在孔洞内吐丝缀屑堵塞两端,并向外咬一羽化孔,用环状间断的老皮盖住,做茧化蛹。 发生规律 豹蠹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或肾在寄主蛀道内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有趋光性,日伏夜出,卵产在伤口、粗皮裂缝处,卵期约20天。幼虫较活跃,有转移为害习性,先绕枝条环食,然后进入木质部蛀成孔道。由于地区不同及11月份的气温变化,该虫发育有异,则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蛀道内越冬。咖啡木蠹蛾生活习性与六星黑点蠹蛾相似,5-6月出现成虫。初孵幼虫先食嫩芽和叶柄,以后转蛀1-2年生枝条。资料报道,咖啡木蠹蛾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2代,翌年2-3月成虫羽化,8-9月为第二代成虫羽化期。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理花墩,收二茬花后,一定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合修剪,剪掉有虫枝,如修剪太迟,幼虫蛀入下部粗枝再截枝对花墩长势有影响。 ②7月中、下旬为其幼虫孵化盛期,这是药剂防治的适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加入0.3%-0.5%的煤油,以促进药液向茎秆内渗透,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柳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柳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柳扇舟蛾学名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别名白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杨、柳的重要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我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发生。 为害特点 幼虫在柳树叶片上吐丝结苞,幼虫啃食叶部下表皮,叶片仅留下上表皮和叶脉,3龄以后幼虫食量大增,可将全叶食尽,仅剩叶柄。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虫体长13-17毫米,翅展23-37毫米。体灰褐色,翅灰褐色,前翅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有1褐色扇形斑,斑下方有一黑点,外横线通过扇形斑的1段呈斜伸的双齿形。 卵直径约l毫米,扁圆形,橙红色至暗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40毫米。头部黑褐色,体上有白色细毛,胸部灰白色,侧面墨绿色;腹部背面两侧有灰褐色宽带,每节上着生8个橙红色瘤,呈环状排列,第一和第八腹节背中央各有1个枣红色的瘤,基部两侧各伴有1个白点。 蛹体长13-18毫米,褐色,腹末有分叉的臀棘。 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 该虫在北京1年发生3-4代、山东4代、河南4-5代、安徽5代、江西5-6代、湖南7代,以蛹在地面的落叶、树干基部或石缝墙脚下结茧越冬。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5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同时期内各虫态重叠。9月下旬老熟幼虫吐丝作茧开始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成虫多将卵产在叶背,呈单层状排列。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常群集啃食叶肉;2龄后吐丝缀叶成虫苞,白天隐伏苞中,夜晚出苞取食;3龄后分散取食,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迁往它处,再卷叶为害。幼虫期33-34天左右。除越冬蛹外,一般蛹期5-8天,最后1代幼虫老熟后,多在土表3-5毫米深处化蛹越冬。7-8月是为害盛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舟蛾赤眼蜂、伞裙追寄蝇、颗粒体病毒等。 (2)结合更新采伐,营造混交林。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人工摘除卵块、虫包,秋冬清扫落叶烧掉。减少虫源。 (3)利用成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 (4)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喷洒100亿活芽孢/mlBt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16000IU/mgBt可湿性粉剂1200-1600倍液。 (5)化学防治5月在树干基部注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5-12倍液或40%氧化乐果200倍液,每株按胸径注射1ml/cm的药液。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


今年3月以来,美国白蛾在天津、河北廊坊等地频频发生,见树吃树、见草吃草,对园林绿化及农林业生产破坏极大,被当地人称为“白袍巫师”。虽然美国白蛾目前暂时没有大范围向周边蔓延,但其极强的适应性、极大的破坏性都对我国能否办一届绿色奥运,能否保证各地农林业、园林绿化免遭破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防控美国白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它食性杂,喜食的树种有100多种,毛白杨、柳树、千头椿、法桐、卫矛、西府海棠、紫叶李、红瑞木、金银木等园林植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5龄后分散转移时,可侵入附近农田、菜地危害。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植物片叶无存。

形态和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9至12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纯白色。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翅在附近边缘处有小黑点。卵圆球形,直径0.5毫米。初产浅黄绿色或浅黄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光泽,卵面有规则的凹陷刻纹。老熟幼虫体长28至35毫米,头黑色具光泽。体侧和腹面灰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橙黄色。蛹长8至15毫米,宽3至5毫米,暗红褐色,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1年3代,结茧化蛹越冬。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虫龄不整,且世代重叠。成虫夜间活动,单层、成块产卵于树冠周缘枝条的叶背,约500至600粒,最多可达2000粒,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孵出数小时后即能吐丝结网,3至4龄时网幕可达1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扩及整株树。幼虫在网幕中生活的时间,约占幼虫期的60%左右。进入5龄后,开始弃网自由取食,多分开在树冠上部危害。老熟幼虫爬行下树,在树干老树皮下或附近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在地下化蛹时则做蛹室。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在交通线两旁、公园及村落周围、庭院等处的树木上常集中发生。

综合防治
首先要加强监控,及时掌握虫情。对一旦传入的美国白蛾,应按检疫条例及时予以清除。要掌握新疫区虫害发生的面积、种群密度、分布状况及害虫喜食树种等,并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发生的始、盛、末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二,人工剪除网幕消灭幼虫。由于气候、天敌等的作用,越冬蛹一般死亡率很高,因而第1代虫源基数小,又发生在雨季之前,此时是处理网幕中幼虫的最佳时机。要在幼虫3至4龄之前剪除网幕,因为此时幼虫群集网内尚未分散。把剪下的幼虫集中烧毁。
第三,在末龄幼虫化蛹时,可在树主干距地面1米处扎草捆,诱集幼虫在草捆内化蛹,再把草捆取下集中烧毁。
第四,药剂防治。5月下旬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集中在网幕内,所以这一时期用药效果最好。
农药一般选择触杀和胃毒剂,幼虫对一般的杀虫剂都较敏感。对1至3龄幼虫用灭幼脲3号1000至1500倍液喷洒,10天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且灭幼脲喷药3小时后遇雨仍不减药效。用80%敌敌畏乳剂800至1000倍、农地乐2000倍液喷洒,效果都很好。对3至4龄幼虫用敌敌畏加灭有脲 3号效果更好。喷药时注意必须把网打破,四周喷药,喷药要均匀,重点是树木向阳和树枝顶端部位,这些常是美国白蛾聚集的地方。
如果第1代幼虫未防治好,第2代幼虫就可能大面积发生,所以应更加重视。第2代幼虫大致在7月下旬开始孵化,必须抓准时机全面防治。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初,这时药量可适当加大,而且考虑换药,以防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第3代幼虫发生期天气虽已转冷,也应重视,一旦放松,很容易成灾,并且可转移到农田、路边,给明年的防治带来困难。
第五,冬季防治。美国白蛾在建筑物缝隙、屋檐下面、树干皮下及树洞内、砖块杂物下面等处越冬,冬季可在这些地方人工挖蛹、摘蛹。
第六,生物防治。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使其不能羽化。每年应定期在美国白蛾危害区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保持天敌数量是防治美国白蛾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释放周氏啮小蜂前后7天不能打药,而且气温应在20℃以上,一般在美国白蛾3至4龄幼虫期释放。6月下旬和10月上旬,周氏啮小蜂最容易侵入美国白蛾的蛹,所以此时释放效果好。

杨树杨小舟蛾的防治


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幼虫取食杨树、柳树的叶子,危害严重时能够导致整块树林叶片全部被吃光。杨小舟蛾在江苏每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随后交尾产卵。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四代幼虫9月上中旬发生,10月底化蛹越冬。成虫白天躲藏在叶背面或隐蔽物下,夜晚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部,呈块状,每块有卵100-40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500粒左右。初孵出的幼虫群集于叶面啃食表皮,使叶片呈罗网状。幼虫稍大后则分散取食整个叶片,仅留叶脉叶柄。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在其中化蛹。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大多爬到树皮缝隙、枯叶、枯草或地表土下,吐丝结薄茧化蛹越冬。其天敌幼虫期有蛾茧蜂,卵期有舟蛾赤眼蜂寄生。

防治方法:⑴人工摘除群集在叶片上取食的幼虫。⑵用Bt乳剂,按1:10的浓度配比喷雾,毒杀幼虫。⑶喷洒80%敌敌喂乳剂1000-1500倍液、10%广效敌杀死乳剂2500倍液毒杀幼虫,还可用幼脲1号3000倍液喷洒树冠杀死幼虫。(224638 江苏省响水县老舍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龚云华 黄国成 杨国兵)

杨树刺蛾的虫害防治

杨树刺蛾是一种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取食树叶,在大发生时要不了几天就可把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危害杨树的常见刺蛾种类多,长江流域的种类有扁刺蛾、褐刺蛾、黄刺蛾和青刺蛾,林农常将刺蛾的幼虫统称为“洋辣子”、“八角辣”。除危害杨树外,还危害苹果、梨、桃、枇杷、榆、泡桐、梧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现将杨树扁刺蛾的识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形态特征

扁刺蛾雌成虫体长13毫米至18毫米,翅展28毫米至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毫米至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成虫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身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虫体两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蛹长10毫米至15毫米,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为黄褐色,茧椭圆形,长12毫米至16毫米,暗褐色,其茧结在杨树根部周围的表土层里。

防治办法

1.结合施肥、修剪,挖除或剪去树干上的茧壳及土中虫茧。在冬耕施肥时,将林下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者结合培土防冻,在树干基部30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左右,并加压实,可杀灭一部分越冬虫源,减少下年发生基数。

2.人工除虫。扁刺蛾低龄幼虫多在叶片上群集为害,食叶后叶片白膜状明显,可以摘除群集大量幼虫的叶片集中处理,能消灭大量食叶幼虫。

3.灯光诱杀。在刺蛾成虫的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可在杨树林、苗圃架设黑光灯或振频式诱蛾灯,诱杀大量的扁刺蛾的成虫,减少发生量,效果很好。

4.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危害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或马拉硫磷1000至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1500至2000倍液喷雾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苗1000至1500倍液防治,经济有效,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提倡在公园和行道树使用,因杨树较高,需用长喷杆对树冠喷雾。

《松针卷蛾的防治方法》由养花技巧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在您养花过程中能帮到您!能够用到鲜之花小编说的养花技巧,能够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花卉被害防治白蛾”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