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大山的一名哨兵,时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一个春夏秋冬,奔向又一个春夏秋冬。”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花让我们忘却生活的烦恼!掌握一定的技巧对种植花植花卉很有帮助,你在为养花而苦恼吗?下面是由鲜之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卉种植:玫瑰三节叶蜂的防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玫瑰三节叶蜂属膜翅目叶蜂总科三节叶蜂科,是近几年来玫瑰上新发现的害虫,成虫产卵于玫瑰嫩茎上,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幼虫嚼食叶片和叶柄,造成鲜花产量大减,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玫瑰三节叶蜂的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玫瑰三节叶蜂在山东省平阴县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并产卵。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到5月初,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第五代幼虫老熟后做茧越冬。

防治技术

成虫发生期 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进行喷雾。

幼虫期 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可用40%辛硫磷乳油8000倍液防治。

清除虫源 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

保护利用天敌 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一至三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

以上就是玫瑰三节叶蜂的防治方法的介绍,你了解了吗?

xZh52.COm拓展阅读

花卉种植常识:月季叶蜂防治


月季叶蜂学名ArgepaganaPanzer.,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又名蔷薇叶蜂、蔷薇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黄腹虫。

月季叶蜂学名ArgepaganaPanzer.,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又名蔷薇叶蜂、蔷薇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黄腹虫。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月季叶蜂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十姐妹、玫瑰等园林植物。

1.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寄主叶片,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粗叶脉。雌虫产卵于枝梢,可使枝梢枯死,极大影响月季正常生长及花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橙黄色,长约1毫米,一端稍粗,近孵化前变为绿色。

蛹:头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长9毫米左右。

茧:椭圆形,丝质,长11毫米左右,灰黄色。

幼虫:1至4龄幼虫体绿色,头、胸、足黑色;5龄幼虫头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头橘红色。触角粗短,基部淡红色。胸、腹部黄色或橙黄色,臀板黑色,并着生细小刚毛。胸部第2节至第8节背面各有3横列黑褐色毛瘤,每列6个,明显排列成6纵行,其余各节有1至2列毛瘤,纵向排列。胸部和腹部2至8节气门下方各有1个较大的黑色毛瘤。腹足6对,着生于腹部2至6节及最后1节上。

成虫:雌成虫体长7至9毫米,翅展16至20毫米。触角3.5毫米,3节。体、翅、足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中胸背面呈形凹陷。腹部橙黄色,其背面胸、腹交界处,有胸部向后延伸的舌状黑斑。产卵器呈双镰刀状,分上下两瓣。上瓣有8条螺旋状的脊纹,下瓣有9条带齿状的脊纹。锯具12个锐利的锯齿。不产卵时,藏匿于腹末阴沟中。

雄成虫比雌成虫略小,体长5.5至7.5毫米,翅展13至16毫米。触角4.5毫米。腹部1至3节及第7节背面中央有褐色横纹。前翅黑色,半透明。其他与雌成虫相同。

3.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翌年4至5月间化蛹,6至7月间成虫羽化,9至10月份以第二代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雌成虫产卵时用镰刀式的产卵管在寄主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呈八字形双行排列,外表可见2至2.5厘米的条状产卵痕,经3至5天产卵痕外露清晰可见。每雌产卵30至40粒,卵孵化后新梢几乎完全破裂,变黑倒折,卵期约1周。初孵幼虫爬到附近叶片上危害,有群集习性,长大后分散取食,栖息时常将腹末数节翘起。

月季叶峰成虫

4.防治方法

(1)冬春季在花木附近挖茧消灭越冬幼虫;

(2)在成虫产卵盛期剪除产卵枝梢;

(3)幼虫发生期人工捕捉幼虫;

(4)在低龄幼虫期,选用生物农药,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效果较好;

(5)幼虫发生期,采用化学农药,如喷施90%敌百虫晶体800至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

花卉种植科普:玫瑰虫害的防治


危害玫瑰的常见虫害有叶切蜂、茎叶蜂、玫瑰中夜蛾、吹绵蚧和红蜘蛛。主要防治方法:1.叶切蜂。主要危害植物的嫩叶,大量发生时可在短时期内把完整的叶片咬成残缺不齐。

危害玫瑰的常见虫害有叶切蜂、茎叶蜂、玫瑰中夜蛾、吹绵蚧和红蜘蛛。主要防治方法:

1.叶切蜂。主要危害植物的嫩叶,大量发生时可在短时期内把完整的叶片咬成残缺不齐。主要用人工捕杀成虫或向巢穴喷洒50%的杀螟松1000倍液进行防治。

2.茎叶蜂。主要危害植株的茎,造成枝条枯萎而导致植株死亡。在冬季修剪时检查一下根茬髓部,如发现蛀道,滴入1-2滴菊酯类杀虫剂,用泥封住来防治;如嫩枝条已被危害,则应剪除销毁。

3.中夜蛾。主要是幼虫危害叶片、花蕾和花。用90%的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50%的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4.红蜘蛛。主要危害叶片正反面,引起叶片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隔2周喷1次,连喷2次。

花卉种植: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


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下面介绍一下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

【症状】该病可浸染玫瑰的芽、叶片花托、嫩枝等部位,春季感病的芽呈淡黄色,芽肿大,病芽陆续枯死。秋季腋芽感病后,少数能长出叶片,冬后枯死。感病叶片正面为浅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背为黑色泡子堆,叶片提早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玫瑰多孢锈。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而且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本菌为单主寄生。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烧毁枯枝败叶,以减少浸染源。

②一般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发病盛期前喷药,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药剂有75%百菌清800倍液,50%代森铵8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倍液。

以上就是玫瑰锈病的防治技术的介绍,你了解了吗?

花卉种植常识:对节白蜡病虫害防治


对节白蜡在有栽培记录以来,无重大致命性病虫害记录,移栽至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也无病虫害致死报告。

对节白蜡在有栽培记录以来,无重大致命性病虫害记录,移栽至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也无病虫害致死报告,整体来说,对节白蜡易于养管,病虫害抗性高。在实践中,森宝对节白蜡园艺师遇到过病害有:叶斑病、灰霉病(极少)、煤污病;虫害主要是红蜘蛛、介壳虫及蚜虫。

通过症状基本判断:叶面尤其是新叶枯黄发焦可能是对节白蜡虫害和叶斑病;叶面枯萎有灰霉毛,可能是灰霉病;叶面不分新老叶布满煤灰装物质,考虑是对节白蜡煤污病。

1. 对节白蜡叶斑病

主要症状:叶斑病菌主要侵染对节白蜡叶片,极大影响对节盆景的美观。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mm-5mm 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产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发病时间: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华中地区,该病于5月初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高峰期。广州等南方地区,发病稍早,山东、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发病稍晚。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因为分生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发。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冬季彻底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

2、栽植摆放密度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

3、化学防治:可定期喷施国光银泰600-800倍液,用于防病前的预防和补充营养,提高观赏性;发病初期,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2. 对节白蜡灰霉病

主要症状:患灰霉病对节白腊苗色浅,叶片、叶柄发病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初生不规则水浸斑,很快变软腐烂,缢缩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烂枯萎病死。此病在对节白蜡等叶片较厚,含水量较少苗木中极少见。

防治方法:

灰霉病为低温高湿时常发病害,除做好相应的农业措施外(白天保持通风干燥),也要结合使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使用霉止50ml与内吸性强的化学药物复配,如40%嘧霉胺悬浮剂或碧秀丹或丙环唑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乙霉多菌灵,兑水15公斤,5天用药1次,复配时需用中药杀菌剂为母液。如41%聚砹嘧霉胺水乳剂800倍液+1015g或碧秀丹(氯溴异氰尿酸)30g或丙环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3.对节白蜡煤污病

由真菌中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对节白蜡树的叶,在对节的叶面形成一层黑褐色的煤污物,病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白蜡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严重影响对节白腊盆景观赏效果。

煤污病、黑斑病和灰霉病等病菌都集中对节白蜡树的枝、叶和嫩芽内。在花芽萌动前剪除这些花木有病的部位,并喷施2~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可有效地减轻花木春季时病害发生程度。在芽萌动期,要经常仔细检查盆景叶芽是否有肿大畸形现象,通常这是锈病最早发病部位的症状表现。

防治方法:冬季彻底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多菌灵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4对节白蜡红蜘蛛、蚧壳虫、蚜虫虫害.

对节白蜡树受到红蜘蛛、蚧壳虫、蚜虫虫害危害的共同特点是叶面部分发黄,枯萎后发焦,发现叶面发生变化,要仔细观察叶面和叶被,判断是虫害还是病害。

红蜘蛛:虫子很小,不到1毫米,圆形或卵圆形,橘黄色或红褐色。由于体小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其为害时,往往花卉受害已比较严重了。这种虫子为害方式是以口器刺入花卉叶片内吮吸汁液,使花卉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呈现灰黄点或斑块,叶片变得枯黄,甚至脱落。繁殖极快,5天一代,是需要重点防治的对节白蜡虫害。

介壳虫危害对节白蜡的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污病。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红蜘蛛常用的农药有克螨特、三氯杀螨醇、乐果、花虫净、速灭杀丁等。家庭养花可备花卉喷雾器,在400毫升水中滴入克螨特或速灭杀丁或花虫净4滴(相当于2000倍液),或滴入三氯杀螨醇或乐果8滴(相当于1000倍液),加药后摇匀,随即喷洒。喷药要求均匀、周到,尤其要注意喷好叶背。喷药时最好将盆花移到室外进行。

蚜虫防治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根据蚧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

综述:对节白蜡盆景注意通风,对节白蜡树桩注意栽植密度;4-9月时高发期,密切关注;盆景可以采取摘叶,喷辣椒水,酒精擦拭等方法,喷药要搬到室外进行,树桩主要是化学防治。

种植知识:蔷薇切叶蜂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蔷薇种植中免不了会有一些病虫害,要做好切叶蜂的防治才能保证其生长收获。下面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蔷薇切叶蜂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蔷薇切叶蜂学名:Megachilepannosa

蔷薇切叶蜂类属:属膜翅目切叶蜂科

蔷薇切叶蜂分布: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

蔷薇切叶蜂的危害:主要为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蔽科植物及兰花。切叶蜂用口器利落地割切叶片,形成直径1-2cm的圆形至椭圆形缺口,被切割的边缘相当整齐。切取的叶片用来筑巢,把卵产在巢中,使其孵化发育成成虫。

蔷薇切叶蜂形态特征:成虫似蜜蜂,两对翅膜质。幼虫浅黄色,多足型。蛹多为离蛹,有丝质薄茧。

蔷薇切叶蜂发生规律:北京6月下旬见到成虫,7月上旬-8月上旬进入发生盛期,为害月季、蔷薇、茉莉等,9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在茧内越冬,该虫越冬有群居性,多在枯井里或其他建筑物上,有时一个旱井内有数干个蜂巢群集在一起。

蔷薇切叶蜂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注意检查当地切叶蜂越冬场所,集中消灭。

(2)药剂防治

发生期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

常用药剂溴氰菊酯、乐果、爱卡士。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蔷薇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蔷薇科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花卉种植:对节白蜡叶斑病防治


对节白蜡在有栽培记录以来,无重大致命性病虫害记录,整体来说,对节白蜡易于养管,病虫害抗性高。但是在养护过程中也会遇到叶斑病的危害,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对节白蜡叶斑病防治。

主要症状:叶斑病菌主要侵染对节白蜡叶片,极大影响对节盆景的美观。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mm-5mm 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产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发病时间: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华中地区,该病于5月初开始发生,7-8月为发病高峰期。广州等南方地区,发病稍早,山东、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发病稍晚。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因为分生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发。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冬季彻底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

2、栽植摆放密度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

3、化学防治:可定期喷施国光银泰600-800倍液,用于防病前的预防和补充营养,提高观赏性;发病初期,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500-6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花卉种植科普:玫瑰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玫瑰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叶片及嫩枝。开始花瓣上出现水渍状小斑或花瓣尖部、边缘变成褐色,迅速扩展、萎蔫、腐烂,最后整花褐变枯萎。下面我们看看玫瑰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有性态为富克尔核盘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春天条件适宜时借气流传播,从伤口或衰弱器官侵入。长江流域6~7月份梅雨季节及开花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去除发病花苞、花、枝条;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温、湿度;棚室覆盖选用无滴薄膜

(2)药剂防治:预防发病,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后选用的药剂有60%多菌灵盐酸盐水溶性粉剂600~1500倍液,丙烯酸.香芹酚500~8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800~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液,25%咪鲜安(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乳油2000倍液。以上药剂隔10~15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以上就是的玫瑰灰霉病的综合防治介绍,你了解了吗?

花卉种植科普:玫瑰锈病防治方法


玫瑰喜阳光充足,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或轻壤土,下面介绍一下玫瑰锈病防治方法。

一、玫瑰锈病发病症状

玫瑰锈病是玫瑰的主要病害,在西南各地发生普遍,四季温暖、冬雨多雾地区发病较重,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在我省一些地区发病率高达80%。

白花、紫花玫瑰均受感染,引起叶片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同时还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此病侵染叶片、叶柄、花萼和嫩茎,先在正面出现小黄点,或桔红色多角形病斑,6、7月份叶片反面出现许多杏黄色粉状物,在叶柄和嫩枝上病斑为黄色瘤状突起。

这是它的夏孢子,由风雨传播扩散。病原菌是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玫瑰多孢锈菌,病菌以冬孢子堆在病部及残株落叶上越冬。

二、玫瑰锈病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抵抗力;注意通风透光及排水,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湿度,减少发病条件。

3.化学防治,5~8月间每两周喷一次1∶1∶150~200倍波尔多液,波美0.3度石硫合剂;也可选用下列农药进行喷雾:97%敌锈钠250~300倍液(每百斤药液中加入50~100克肥皂粉),20%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绿得保300~4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25%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等。

“春天是花的海洋,一点点微风轻抚,似乎不敢惊扰那些粉嫩的花儿,有他们慢慢自由的开放。”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赞美花,正因如此,很多人在赏花种花中找到乐趣!种植花卉的人都有一段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你在种植过程上遇上麻烦了吗?以下是花卉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花卉种植:玫瑰三节叶蜂的防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