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用途有很多,不但可以供大家赏玩,还能当做药材治病,又或者放进食物里作为一种调味品来使用。花的用处很多,那么就让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了解花卉行业:泥竹的丰产培育技术",希望您喜欢!

1.1立地条件的选择

泥竹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性能良好、保水能力强、酸碱度适中(pH值为2.5~7.0)、背风向阳的山坡中下部或缓坡地带、房前屋后等,一般黄土壤、红土壤均能生长。

1.2整地和开穴

首先对林地进行整理,包括清山、劈杂,翻土。砍去山中原有的杂草和灌木,然后以山体坡度20°为标准,20°以下较为平坦的林地可进行全面深翻,翻垦深度为25~30cm;20°以上的可局部深翻。然后采用品字型布点开穴,穴的规格一般为60cm×50cm×50cm,株行距为3m×4m,即55株/亩,对河堤沿岸平原冲积地带,土壤肥沃疏松的地方可采用4m×4m至4m×5m,整地时间一般为10~12月。穴内施入基肥,每株0.5kg复合肥。栽植前1个月进行表土返穴,基肥与表土拌匀施入穴内,有条件的每穴可施入20kg土杂肥。还穴时表土要打碎,并将草根、石块拾净。

母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成林的快慢,所以选择好母竹非常重要。母竹应选择生长健壮、枝叶繁茂、竹节正常、鞭芽饱满、无病虫危害,胸径3~5cm、须根发达的1~2年生新竹,竹秆密被白粉的当年生泥竹作母竹最好。

1.3母竹的采挖和运输

每年清明节前,为最佳时机,此时采挖,竹鞭切口处有乳白色粘液。母竹挖掘前,先判断竹鞭走向,再沿母竹的来鞭和去鞭方向开挖,先在离母竹25~30cm处扒开土壤,由远到近,逐渐挖深,防止损伤秆基,根系尽量保留,注意保持秆柄(“烟斗”)的完整,然后用专用锄头快速截断秆柄与老竹相连处,连蔸带土挖起。挖起母竹后,在竹杆第三节上约10cm处,用利刀呈马耳形截去竹秆上段,以减少水分蒸腾,便于搬运和栽植。如不能及时栽植,应放阴凉避风处,盖上稻草,并淋水保湿;如远距离运输需对母竹进行遮盖或用湿稻草包扎竹蔸,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烟斗”和鞭芽。

1.4泥竹栽植

泥竹造林最好在2~3月间竹子“休眠”期间结束,并于刚刚萌动时进行,这时母竹的挖掘、搬动、移植都比较方便。宜随挖随栽,阴雨天造林最佳,造林前先将竹蔸浸泡黄泥浆,以粘满泥浆为宜。过去农村多采用高秆法种植,挖起母竹后,约在2~2.5m处截去竹杆上段,竹蔸粘满黄泥浆,秆柄弯头朝上,有利于根系的疏展和出笋。竹秆顺风斜植,或将两根母竹相对斜植,并捆扎,以减少风吹摇晃。现多采用埋秆栽植法,即把竹蔸斜放穴内,竹蔸弯柄向下,竹秆马耳形切口朝上,芽眼向两侧。竹蔸埋入土内呈20~30°角斜放,“烟斗”距地面约10cm左右,较干旱的地方可深些(离地面20cm以下),竹尾最后一个竹节露出土面,注意拾尽竹蔸部分的草根及石块,再用土覆盖,分层填土压实,不留空隙,然后再盖一层松土,并在竹蔸部分淋透定根水,有条件的再覆一层稻草。在河边易涨水地植时,竹秆方向应指向河流下游以防涨水时将幼竹连根拨起。

2.抚育管理

2.1幼林抚育

为了提高成活率和加快成林,对1~2年新造竹林应进行松土除草、施肥、灌溉和保护等抚育管理,如果措施得当,3年即可郁闭成林。

2.1.1松土除草

新造竹林,竹子稀疏,林地光照充足,杂草灌木容易滋生,如不及时铲除,不仅消耗竹林的水分和养分,而且直接妨碍竹子生长。因此,新造竹林,当年应松土、除草2次,分别在5~6月和7~8月间进行。除草时注意竹蔸部位要用手拨草,竹苗边20~30cm不要动土,以免松动,损伤竹苗。如发现竹秆露出土面的应及时培土覆盖,松土除草范围应达1m见方,深度15~20cm,将杂草埋入土中作肥。

2.1.2施肥

施肥时间在4~5月,也可结合松土除草时进行。在距竹苗20cm左右,两侧开沟,沟深约10~20cm,每株施尿素50~100g或复合肥150~200g,施肥后覆土。也可在冬季每株再追施复合肥0.25kg.以促进泥竹第2年多发芽和后期生长。

2.2成林管理

2.2.1除草松土

每年7~8月除草松土1次,铲除林内灌草,将其铺放在竹蔸处,任其腐烂,以增加土壤肥力及保湿,每年冬季结合施冬肥再松土除草1次,深度可达20~30cm。

2.2.2追肥

为保证竹材产量,特别是每年都进行采伐的竹林,需进行追肥。施肥根据立地条件及林农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每丛竹应于7~8月抚育时施1kg左右复合肥,冬季施15~25kg土杂肥。

3.病虫害防治

泥竹病虫害较少,虫害主要注意防治竹象虫和竹螟,一般可不予防治,如虫情严重时可结合竹林抚育,用氧化乐果或甲胺磷喷杀。泥竹病害主要有烟煤病等,只要排除污染源或改善通风条件即可防治。

xZH52.COM同步阅读

花卉行业:毛竹一竹三笋丰产技术


毛竹林以用材林为主。提高毛竹低产低效林效益,实施分类经营,可以将毛竹用材改建成毛竹“一竹三笋”用林,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中国花木网现将毛竹一竹三笋丰产技术总结如下。

一、竹林改造

选择立竹量2250~2700株/hm2、交通方便、离公路近、地势平坦、坡度在25°以下、避风向阳、光线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下坡山地,土层深度在80~100cm以上的毛竹林进行改建。每年7—9月在竹林中浅锄10~15cm,铲除灌木、杂草,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条件。每年10月进行中耕松土,但不要伤到竹鞭。冬季深翻20~30cm,除去土中大石块,挖除灌木根、树桩、老竹蔸、老竹鞭,称为垦复。垦复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4~5年进行1次。大小年竹林,垦复应在出笋成竹后的冬季进行,因为这时竹鞭上的笋芽很少发育,不易受损伤;而花年竹林垦复时应注意保护活鞭和已发育的笋芽(冬笋)。在竹林边缘应注意保持土壤疏松,以促进新鞭蔓延,扩大竹林面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缓坡地(25°以下)的竹林,可以全面松土垦复;坡度较大(25°~35°)竹林,可用沿等高线水平带状松土垦复,每带宽3m左右,隔年隔带轮流垦复;陡坡(35°以上)的竹林,一般不宜垦复。

二、科学施肥

1.施肥种类与数量

集约经营的毛竹林,每年挖笋砍竹都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因此,为保证竹林能够实现丰产、稳产,必须施肥,以补充营养物质。施肥的种类、数量要根据竹林结构状况、土壤养分含量、竹林经营目的和产量水平的不同而异。对一些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的竹林最好施用有机肥75t/hm2左右,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在沙县的试验结果,施用有机肥,平均产鲜竹材36.45t/hm2,比只施用化肥的增产5.87t/hm2。对立地状况较好的竹林,应及时施用速效肥。材用竹林主要施氮肥,一般氮磷比例为5∶1,即施用尿素150~225kg/hm2,配过磷酸钙30~45kg/hm2。福建省三明、沙县、顺昌、龙岩等地化肥厂根据福建竹林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情况,配制生产出适合该地竹子生长的专用复合肥料,可供生产上推广使用。为减少养分挥发、流失,施用速效化肥最好掌握“量少次多”的原则,一般可分2次施,即5月施行鞭肥,9月施孕笋肥,效果最佳。于5月在竹林地中每隔4~5m开1条水平施肥沟,沟深30~40cm、宽60~80cm,挖除沟中的老鞭和竹蔸,保留沟中幼壮竹鞭,施腐熟的有机肥15t/hm2、化肥360kg/hm2(氮、磷、钾比例为5∶4∶3),然后覆土填平沟面,这种施肥量能显著提高鞭笋的产量。冬笋的培育要重施肥料,10月增施猪栏肥或人粪尿,诱发新鞭生长和笋芽的分化,既有利冬笋产量的增加,又有利于提高土温,促进冬笋的早出与高产。

2.施肥方法

一是竹桩施肥。即将前一年冬天采伐的竹蔸,用钢钎将竹隔打通,将化肥施入竹蔸中,然后盖土。由于竹蔸连着竹鞭,竹蔸中的肥料可直接转移到竹鞭,不会造成养分挥发和流失,比较经济,同时会加速竹蔸腐烂,增加肥力。竹蔸施肥方法简便,且增产效果很好。二是条施。在竹林中开水平沟条施,水平沟间距1.0~1.5m,施肥后盖土。三是撒施。结合夏季铲山松土,将肥料均匀撒于林内,锄草松土时将其翻入土中。四是穴施。在竹林中挖穴,并将肥料施入穴中。五是竹腔注射。这种方法多用于生长调节剂类的施用。福建林学院生产的毛竹生长素对竹林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几年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由于竹林施肥后效果可持续6年以上,因此连续施肥2年即可停2~3年,再根据叶色或出笋情况确定是否继续施肥。

三、合理挖笋

1.春笋

挖掘立春后出土的毛竹笋称为春笋,春笋分为潭笋和毛笋2种,笋尖未露地面者称潭笋,笋尖已露地面者称毛笋。春笋出笋期分为3个阶段,初期(2月上旬至4月上旬)、中期(4月中下旬)、后期(5月及其后)。凡出笋初期和后期的春笋,因成竹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全部采挖。而中期出土的春笋,因个体大、健壮、生命力强,应选留大部分养育成竹,挖去小径笋、弱笋、浅鞭笋、歪头笋、小笋、退笋等。退笋的特征是:晴天的上午笋尖无露水、笋壳脱毛、色暗、质软。挖笋时不要伤害竹鞭、鞭根和鞭芽。挖笋后要立即覆土填平笋穴。在春笋出土中期的4月中下旬,选留个体粗大、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分布均匀的春笋作养育新竹。除留养部分外,其余部分可全部采挖利用。所挖春笋应在当天剥壳蒸煮并在流水中浸泡后,晒干或烘干,不能过夜,否则会使笋体老化变质。为了更好地护笋养竹,应在清明前后封山育竹1~2个月,严禁人兽危害春笋和幼竹。

2.夏、秋笋(鞭笋)

鞭笋挖掘期的长短和竹林培肥有密切关系。培肥水平高的笋期提早,终期延长。一般情况下,当鞭梢顶端向上斜伸、表土开裂、有少数露出地面时即可挖掘。6—7月、10—11月分别在施肥沟中每隔7~10d挖1次笋。挖时将表土铲开截取顶端鞭梢,挖掘后覆土,并铺盖稻草,保持表土湿润,促使竹鞭分叉和生长,以利再次挖掘。为了不影响竹鞭生长,在8—9月不挖鞭笋。挖鞭笋时要做到“壮鞭弱挖、弱鞭强挖”。因为壮鞭弱挖可以保留较多的发笋鞭段,弱鞭弱挖能促进竹鞭旺盛生长。

3.冬笋

一是全面翻土挖笋。此法可结合冬季松土进行,细致深翻,可一次性挖掘。二是沿鞭翻土挖笋。要选定三至四年生的壮龄母竹,选择枝叶浓密、叶色深绿中带有数片黄叶的孕笋竹,在其附近浅挖,找到黄色或棕色壮鞭后,沿鞭跟踪竹鞭向下伸的地方大多可找到冬笋,砍断笋与鞭之间连接的“螺丝钉”即可取出笋。三是开穴挖笋。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挖掉冬笋能促进竹鞭上其他笋芽的生长,但挖过冬笋的竹山,春笋的出笋期要推迟超过10d。大多挖冬笋都在休眠期一次性挖取,但最好是分2次挖取,初冬先挖1次,待进入休眠期再挖1次。笋用竹山通常把冬笋挖光,促使其他笋芽生长成春笋。小年竹山一般不挖或少挖冬笋。

了解花卉行业:海桐球形苗木的培育技术


海桐((Pittosporumtobira)属海桐花科海桐属,常绿灌木树种,树高1.5~3.0m,树冠浓密,侧枝轮生,叶互生,叶面浓绿色,具蜡质,极光亮,全株散发一种淡雅的清香气味,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观赏价值高,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其根、叶、花、果均为优等药材。海桐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各省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在土壤疏松、肥沃湿润的中性沙质土壤上生长最好。海桐分枝能力强,耐修剪,易形成树冠丰满的球形体,倍受城市绿化的青睐。

2材料与方法

2.1育苗区基本情况

弥勒县位于红河州北部,介于东经103°04′~103°49′和北纬23°50~24°40′之间,地处滇中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园林开发潜力大。国土面积4004km辖12个乡(镇),总人口51.86万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金顶山2315m,最低海拔南盘江出境处862m,相对高差1450m。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17.1℃,年平均降雨量950.2mm,相对湿度73%。土壤有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红壤是县境内分布最广的土壤。

2.2种子采集、贮藏

2.2.1种子采集

采种母树应选择5年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海桐为雌雄同株,5月开花,聚伞花序顶生,花白色,10~11月果实成熟。蒴果卵球形,采种时间应在蒴果从淡绿色转为红褐色,果实成熟末开裂之前。采集后的果实阴干3~5d,蒴果三瓣裂,用木棍轻敲或翻动,脱出红色种子,种子外有粘液,用草木炭拌种,随即育苗,种子千粒重34g。

2.2.2种子贮藏

海桐种子外有粘液,在贮藏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贮藏前应加入少量洗洁精,清水漂洗,除去粘液,在采种的同时,事先准备好洁净河沙,加入少量的井水或泉水拌匀,以不成团为宜,种子与河沙的比例为1:2,均匀混合铺平,在其表面铺3cm厚的河沙即可。注意容器内的水分情况,不能过湿或过干,若要延期播种,则适当控制水分,春播为宜,贮藏时间不宜超过4个月(图1)。

2.3整地育苗

2.3.1苗圃地选择

海桐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排灌良好、土壤疏松肥沃pH值在5~7之间的沙质壤土,有洁净水源,无有害气体污染的区域,苗圃地面积大小视苗木生产量而定,尽量使用临时性苗圃和前茬为非苗圃地的生地,降低病虫害感染程度。

2.3.2整地作床

播种前一个半月,应进行苗圃地清理,除去杂草和石砾,深挖翻土40cm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和风化,施底肥3kg/m2(腐熟的有机肥)。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和病菌感染,利用当地的麦杆和蔗叶逐层火烧苗圃地土壤。然后耙碎,使土粒直径小于1cm,由于冬春季节,雨量较少,应作低床,略低于步道3~5cm,床宽1.2~1.3m,苗床长度根据地块而定,平整苗床,压实步道,步道宽40cm。

2.3.3播种方法

海桐种子随采随育和经过贮藏早春育苗均可。为便于除草、起苗管理,采用条播,按行距20cm开沟,沟宽为5cm,沟深4cm,将种子均匀点播于沟中,种子与种子之间的距离为1.5~2.0cm,盖土厚度为1cm。用松针覆盖苗床,以不见土壤为宜,用喷壶浇水,育苗当日须浇透,浇水时通过松针滤水,不宜把种子冲开裸露,以后只要保持苗圃地湿润即可。由于晚冬早春育苗,为防低温或霜冻,需用塑料薄膜作拱棚,并将四周薄膜压紧,以达到保温保湿作用。

2.4播种后管理

2.4.1浇水、除草、揭松针

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宜,浇水后棚膜一定要盖好,播种后40d幼苗大量出土时,逐次揭去覆盖苗床上的松针,待幼苗出齐后,即可全部揭去松针覆盖物,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种子出苗率达80%。

2.4.2炼苗方法

播种后130d左右,苗木高15cm左右时,随着气温的回升,棚类的温度也在逐渐升高,应将四周的棚模卷至离地面20cm处,通风7d后,再卷至40cm处,最后掀开棚模,炼苗时间不低于20d,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提高苗木的木质化程度。经炼苗后的幼苗,即可移入营养袋中进行培育,

3营养袋苗木培育

3.1营养袋规格

由于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应采用大规格的营养袋,即45cm×45cm。支持苗木培育2.5~3.0年,根系接近穿袋。

3.2营养土的配制与装袋

本着集约经营的原则,用拖拉机开沟,沟宽1.4m,深50cm,土粒耙碎,直径小于2.5cm,就地取80%的红壤土与18%的森林腐殖质土和2%的过磷酸钙混合均匀作为营养土。将沟里的营养土装入袋中,袋要装得严实饱满,沟底铲平,把大营养袋平放沟中,摆放整齐,每行3袋,长度视苗圃地而定,步道宽度40cm,步道高于移植袋口3cm左右,该树种喜欢湿润,利于保湿。

3.3配制生根粉溶液

用1g的ABT3生根粉加0.5kg95%酒精溶解,再加0.5kg凉开水配制成1000g的原液,加水10~20kg稀释即可。ABT3号生根粉溶液的配制过程中,严禁使用金属容器,以塑料桶、盆为宜。

3.4苗木移植

起苗前2h先浇透水,用条锄辅助起苗,尽量少伤根,起苗的同时,用事先准备好的ABT3号生根粉溶液,将苗木浸泡20~30min后,移植到营养袋中,ABT3生根粉能快速促进不定根形成,提高成活率,增加抗逆性等功效。为便日后修剪造型,每个大移植袋中应移植3株小苗,成三角形排列,及时浇水,使幼苗尽快恢复生长,移植成活率达99%。

3.5水肥管理

幼苗移植上袋后要加强水肥和除草管理。40d后开始施肥,肥料以三元复合肥、尿素为主,采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及时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复合肥10粒,每月1次,中途切换成尿素1~2次,同样薄施10粒,竹签撬开土壤,放入肥料,细土覆盖,深度以不见肥料为宜,埋在距苗木根部3cm处的土中。一年后随着树体的增大,适当加大施肥量,根据天气进行及时浇水,促进苗木生长。

3.6移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基本条件,当苗木移植1年后,平均高度在50cm左右,此时要进行株行距调整,株行距应为1.2m×1.2m,即6960株/hm当相邻植株的枝条相接时,应再次调整株行距,隔株移植,保持3480株/hm2。

3.7定冠、修剪

修剪时间为秋末至次年初春前,此间树体蒸腾小,对苗木生长影响不大。枝剪要锋利,保持切口平滑,修枝后在树冠下及修剪口周围容易萌发小枝条,是球体的雏形。修枝工作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枝和有虫瘿的枝条要彻底剪除,并及时清除苗圃集中销毁。

3.8出圃管理

海桐从种子育苗开始,经过2.5~3.0年的苗圃地培育,已达到成苗标准,即冠幅1.2m左右,树冠成球形状。起苗时带着移植袋大土球,并用绳索收捆,以防折断枝条,运至栽植地点,若苗木销售到外地,应对苗木进行检疫,填写苗木产地标签,随苗木一同到达。

3.9病虫害防治

海桐抗性强,在苗期未发现大的病虫害,偶有吹棉蚧为害,用20%乐果500~800倍液,在幼虫盛发阶段,连续喷雾2~3次,效果显著。但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曾用过0.5%的波尔多液喷施苗木基部,降低苗木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园林景观多样性的渴求,造型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应用日益广泛,使用大规格造型苗木,栽植效果立竿见影,快速发挥最佳绿化功能和美化效果,倍受市场青睐,提高了苗木的附加值,已成为苗木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创新努力方向。

感谢您阅读“鲜之花网”的《了解花卉行业:泥竹的丰产培育技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植物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培育技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