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直都是美好跟浪漫的象征,每个季节也会有象征每个季节的花,每个地方也会有每个地方代表的花。花卉好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下面是爱花卉网(xzh52.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盆景之乡—漳州漳浦县",希望对您了解花卉行业能有所帮助。

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南端,属于福建省漳州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沿海县份,素有"金漳浦"之称。该县地处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南望东山、汕头,北接漳州、厦门。全县现有20个乡镇和11个农林盐茶场,总人口80万人,土地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山地面积165万亩,浅海滩涂面积93万亩。全县海岸线长216公里,名列全省第二,是福建省的海洋大县,古雷半岛的下安是一处国家级优良的天然深水港址。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走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开放的发展路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县现价国内生产总值80亿元,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之一;工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3亿元,工业产值84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至去年底,全县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80家,总投资额8亿美元,实际到资4.8亿美元。其中闽台农业合作项目132家,总投资2.3亿美元,利用台资1.9亿美元。

漳浦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以上;热量丰富,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32.76千卡/平方厘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气候宜人,年均气温21o C,无霜期达三百五十多天;方向以东南为主。

漳浦县高优农业迅速发展,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活跃,粮蔗、水果、水产、畜禽、蔬菜、花卉等七大农业支柱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已形成上百个品种规模化的高优农业基地,被评为2000年全省海洋与渔业十强县;列为全国秸杆氨化养牛示范县、节水型灌溉示范县,以及全省商品粮基地县、科教兴海示范县和闽台农业示范县;享有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的美誉。境内四季花果飘香。

xZH52.COm阅读分享

山东郯城县-中国银杏之乡


郯城县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郯国故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秦置郯县,唐元和年间始称郯城县。汉代东海郡治所即在郯城。古郯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曾两度朝鲁。史书载“孔子师郯子”、“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与学者程子“倾盖而语”的故事传为千秋佳话。除国君外,历史上还出过皇后、宰相、大科学家、大文豪数名之多。至于新石器文化遗址,齐魏马陵之战、东海孝妇故事、孔登临望海楼、清乾隆皇帝南巡,曾六次驻跸郯城等历史古迹、轶闻传说不胜枚举。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这1307平方公里,人口97万人,南东与江苏邳州、新沂、东海三县市交界,北、西与临沂市之临沭、河东、罗庄三县区接壤。马陵山绵延东境,沂沭河贯穿南北。距陇海、兖石铁路均不足30公里,距临沂、连云港、徐州机场分别在30-60公里。205、301国道、京沪高速公路及拟建中的哈长铁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可谓四通八达。

郯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水量843毫米,年均日照2425小时,无霜期206天。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绝大部分土壤属中性,深厚肥沃。适合各种树木和粮菜作物的生长。

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新村乡官竹寺――枝叶茂盛、伟岸高大的银杏树,据史书载,该树植于西汉永光(公元前43至39年),树高37.6米,直径2.24米,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老神树”。据统计,全县百年生银杏大树足有2万株之多。郯城银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年产白果大约在300万公斤以上,收购季节沂河舟舶堵塞,帆桅锚动,远运苏、杭、沪、嘉。一诗人曾写道 “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千万!!根蟠黄泉下,冠盖峙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具体生动的描绘了当时银杏园林的盛况。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银杏的特殊功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银杏生产的大好机遇,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银杏生产。迄今,银杏栽植面积已达12.2万亩,定植银杏130万株,其中结果树10万余株,在沂河沿岸的新村、重坊、马头、胜利等乡镇形成大面积连片的银杏园林,年产银杏2000吨,青干叶4000吨,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银杏叶、果、苗的年收入达到3―5个亿之多。

继之,加工业迅速兴起。现在,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银杏叶4000吨,一级银杏果1000吨,速冻白果仁200吨,保鲜白果仁200吨,银杏烘干果200吨,白果粉100吨,银杏罐头200吨,银杏叶茶200吨,银杏GBE产品5吨。郯城银杏无论叶、果产量还是栽培面积,在全国都名列前茅。1989年,著名书法家吴中奇来郯城,欣然命笔写下“银杏之乡”四个大字。1990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光英同志来郯城视察,兴致勃勃地写有“天下银杏第一县”的赞语。1999年被国家定为“中国银杏之乡”

福建省清流县—中国花木之乡


清流县田源乡被省花卉协会命名为“福建省花木之乡”,这是三明市首个乡镇获此冠名。
田源乡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花木的生长。近年来,该乡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鼓励乡民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技术指导,又组织一些种植示范户到外地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引进浙江宁波客商钟永明先生投资建立的绿化苗木示范基地,总面积1060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00多万元,主要种植罗汉松、桂花、竹柏、美国黑松、银杏、中华杜英、乐昌含笑等40多个品种,苗木总数达230多万株。永明园艺场创作培育的“米珍罗汉松”盆景、“雀舌罗汉松”盆景分获第七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银奖和铜奖;“罗汉松”盆景、“五针松”盆景在2006年第八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五针松”盆景、“罗汉松”盆景、“雀舌罗汉松”盆景在第二届福建“花王”暨花卉精品展中分获福建“花王”称号和银奖、铜奖。去年投资120万元建设精品罗汉松盆景展示园和罗汉松、竹柏、桂花种籽采穗场,形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基地、展示推介、苗木销售一体化的苗木基地,为该乡荣获“福建省花木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带动全乡农民种植苗木的积极性。
如今,新发展万乔谱苗木公司和福升园艺苗木基地,新增种植面积共计1400亩,全乡总种植面积达2460亩。所种植苗木花卉大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福州、广州、厦门、浙江等大中城市,用于城市、公园、小区及道路绿化建设。

安徽省肥西县-中国花木之乡


肥西县三岗村紧邻上派城关,与正在建设的中国・中部花木城毗邻,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苗木花卉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主导产业。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省部共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的规划和建设紧紧围绕苗木花卉和乡村农家乐旅游两大产业特色,努力打造中国花木之乡、江淮休闲胜地、安徽农村典范。目前全村苗木花卉生产面积已达1万多亩,形成用材林、园林绿化、经果林及都市盆花四大系列,乔、灌、藤、花、草、果六大类4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达2.5亿株,年销售额近5000多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产品远销除西藏和台湾外的全国所有省份。村内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已完成渠道硬化17公里,涵闸、桥梁基本配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证。修建了5.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村组之间连通道路大多为砂石路,交通方便。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村内建有一座投资160万元的移动通信接收塔,信息通畅。村级广播网覆盖全村,村广播站达甲级标准。建有村级卫生站一所,群众看病方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高于安徽省(2641元)和肥西县(3209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90%左右的农户家庭购置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部分农户家庭还添置了电脑和小轿车。

点评: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定位准确,大而全就是没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以特色促品牌。

中国银杏之乡—江苏泰兴


世界银杏在中国,银杏之最在泰兴。

泰兴是中国著名的银杏之乡,栽培历史悠久。据有关记载及专家论证,银杏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有500年以上古银杏121株,其中千年以上的12株,百亩以上古银杏群落20多个,嫁接历史也相当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250多年前泰兴就采用嫁接技术繁殖白果,现存100年以上的银杏嫁接树6186株。

泰兴银杏资源丰富,全市拥有定植银杏树630万株,人均5株。银杏成片林1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连片的16个,百亩以上连片的270个。常年白果产量40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银杏苗圃面积3000亩,各种规格苗木1200万株,年产干青叶2000吨以上。

泰兴银杏以家前屋后、大小四旁栽植为主,家家户户都有银杏树,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随处可见,全市拥有银杏围庄林20.2万亩,约占村庄总面积的50%以上,形成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的生态奇观。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生产、生活环境。泰兴百万人民健康长寿,安居乐业,百岁老人数位于全国县级市前列,也许能从这里找到迷底。

泰兴白果是公认的果用优良品种。和其它品种相比,它具有果大,壳薄,出核率高,出仁率高,仁饱满,浆水足,种壳结构细密,糯性强,贮藏期长(常规可贮5个月)等特点,其品质为全国之冠。

泰兴白果营养丰富,药食俱佳,历来是泰兴人民招待宾客的名贵菜肴和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泰兴白果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黄酮、萜内酯,特别要提到的是种仁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其中包括9种人体不能合成或不能完全合成的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及婴儿必须的组氨酸。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对江苏河海纳米公司用泰兴白果开发的白果精油测定结果,泰兴白果精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同类产品中最高,约占80%,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清除自由基,延年益寿。

泰兴白果因品质优良,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称号。2002年7月,被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4月,“泰兴白果”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04年8月,经国家质监总局批准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4年9月,被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经常食用泰兴白果,可防治老年痴呆、哮喘痰咳、遗精、带下、尿频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还具有强壮身体,健脑提神,嫩肤抗皱等功效,是滋补身体的首选佳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果对多种类型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有不同程序的抑制作用。新鲜白果提取的白果酚甲,对实验家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并能增加血管渗透性。

白果是上等干果,采用炒、蒸、煨、炖、烧、炸等多种烹饪方法可制成白果烧鸡、白果鸡丁、白果蒸鸭、白果炖鸡、白果银耳、蜜制白果番茄、糖醋白果、白果八宝饭、白果腊八粥、椒盐白果等数十种美味佳肴,既饱口福,又能延年益寿。

银杏是泰兴的象征,银杏是泰兴的骄傲,银杏是泰兴的希望,银杏已成为泰兴的特色经济,“银杏之乡”泰兴将以独特的风姿热忱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各界朋友!泰兴人民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做大做强银杏产业,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元江是中国芦荟之乡


芦荟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生长后发生变异,被称为“中华芦荟”,是库拉索芦荟的一个变种,在中国生长于热带地区。云南元江是中国野生芦荟的发源地。《辞海》记载:芦荟产于非洲亚热带,我国云南元江有野生。

元江坝区年平均温度23.8℃,最低月平均气温16.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全年日照2261小时,干湿指数远远低于南非的开普敦,为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日照充足,无霜冻,12月至翌年1月最低平均温度16.7℃,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80%的雨量集中于5~10月间,降雨量≥0.1毫米113天,冬季干旱无雨,而年蒸发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5倍,全年日照2261.6小时。坝区炎热干燥等特殊的环境小气候。在客观上,为芦荟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外部条件。就生物学特性而言,芦荟属强阳性,耐炎热干旱,耐瘠薄土壤,怕寒冷、不耐寒、不耐荫、忌积水的习性。因此,芦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并且没有病虫害侵染。芦荟主要原产分布在非洲大陆,以南非开普敦(capetowb)为例,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10月至翌年3月),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区。元江与开普敦的气候条件分析地 点年均气温最冷月气温(℃)年降雨量(mm)降雨类型干湿指数(K)元江23.816.7800夏雨型17开普敦17.38.5630冬雨型18 ,元江与开普敦的K值分别为17和18,结果十分相近。尤其是元江最低月气温高于开普敦一倍,元江甚至比开普敦气候更适宜芦荟生长。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最适合种植芦荟的地区之一。

在元江一个名叫普漂的地方,拥有中国罕见的最大面积的野生芦荟群落。这里,就是中国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野生芦荟自然保护区。目前,元江已建成高标准优质基地5000余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随着中国元江野生芦荟保护区的建设及中国元江芦荟产业协会的成立,元江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芦荟之乡”。

中国银杏之乡—河南新县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地跨江淮两大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银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县丰富的银杏资源和悠久的银杏栽培历史,使新县素有“银杏之乡”的美称,是全国四大银杏基地县之一。

截止目前,全县银杏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1089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银杏古树4150株。年银杏果产量达50万公斤,银杏叶产量150万公斤,果、叶产量均占河南省总产量的80%以上,涌现了以羚锐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千斤银杏加工厂等为代表数家龙头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新格局。

为进一步加快银杏产业开发步伐,加大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把银杏产业作为我县创汇产业和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重头戏来抓,强化银杏产业化开发的组织和领导,提高发展银杏产业的认识,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银杏发展规划,扩大银杏基地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强力开发银杏资源,建立银杏产业区域规模经济,使新县的银杏资源优势变成新县的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新县银杏果、叶,质量好,品质优,欢迎全国广大客商前来洽购。

中国柑桔之乡—宁波象山


柑桔是宁波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栽培总面积近20万亩,其中以象山县最为集中,种植面积在8万亩以上,约占全市柑桔面积的40%。

柑桔在宁波栽培已有悠久历史,据文字记载:早在唐代宁波已见有柑桔种植。1915年,象山延昌纪子庚引进黄岩早桔、朱红、槾桔400余株试种。1929年,张葆灵等集资兴办石浦柑桔园,并引入日本早生、尾张等温州蜜柑以及华盛顿脐橙、日本 橙等品种,发展到1949年解放前夕,桔园已具相当规模。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海涂地试验种植柑桔,以后逐步扩大,到七十年代末形成规模,1981年象山县被林业部列为全国年产万吨柑桔基地县。

象山县所产柑桔品种原以温州蜜柑为主,以后陆续从国外引进西班牙脐橙“朋娜”、“纽荷尔”、日本“宫内伊予柑”和“市文”、“三川3号”等极早熟温州蜜柑。九十年代,象山县柑桔科技人员又从日本引入的株系中选育出优质良种“象山红”,并通过高接换种迅速扩大面积,初步改变了原有单一品种的布局,良种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象山红”表皮红橙色,果形略扁,完全成熟时其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2%以上,汁多香甜,被群众喜称为“希望之果”。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名特优果品展销会上以柑桔类总分第一的佳绩荣获“中华名果”称号。

中国鲜切花之乡—浙江嘉善


1、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我县花卉产业起步1998年,经过八年来的培育发展,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有花卉苗木近1万亩,其中花卉种植面积近3000亩,涉及大云、魏塘、干窑3个镇11村,现有各类花卉生产企业和农户61家,主要种植的花卉品种有非洲菊、百合、鹤望兰、洋桔梗、凤梨、大花蕙兰、杜鹃等,其中非洲菊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年产各类鲜切花1.5亿支,盆花近100万盆。

2、花卉生产总体效益良好。近年来,我县花卉效益总体比较平稳,波动幅度不大,在调查中多数花农反映,2003-2005三年中,平均亩效益在1.2万元左右,超过大棚蔬菜的平均效益,而工效比种大棚蔬菜提高3-4倍。2005年全县实现花卉销售总额3000万元,比2004年的1800万元增长了66.7%,我县最大的花卉生产企业碧云花园去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花卉市场销售比较顺畅。我县花卉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企业、基地带头,到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窗口,如碧云花园、嘉德花卉园艺场分别在上海和杭州设立多个销售店面开展批发和零售,掌握和了解花卉市场信息行情;二是有一定规模的花卉大户自己到市场联系批发客商,顺便帮花农代销一部分;三是花卉经销商和专业营销户到田头进行收购。在调查座谈时花农们普遍表示销路不成问题,并且认为鲜切花市场前景是稳中有升,销售趋势比较看好。

4、花卉产业化进程得到推进。花卉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全县花卉生产有一定种植规模的有12家,占19.7%,大云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鲜切花之乡”、“中国鲜切花之乡”和浙江省十大花卉特色镇,同时花卉种苗生产和科技示范推广也得了一定的发展,已建成组培室2个,面积500平方米,可年产种苗种球600万株(个),其中,开地种苗基地已具备年产400万株的非洲菊种苗能力,今年为花农提供非洲菊种苗100万株,月产观叶植物组培苗8万株,已引进各类中高档花卉品种26个,可为花卉产业发展和种苗需求提供服务;碧云花园作为我县一个花卉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我县花卉产业发展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国花木之乡—北碚区静观镇


静观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种植花卉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中川东花卉的发源地,以人工造型、园林艺术巧夺天工见长,树桩蟠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几百年来静观花卉的能工巧匠汇集、名师高徒辈出,其蟠扎工艺,上乘精品,国内销至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地,国外远销至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地,位于上场口的静观花园,至今保存有两株在西南地区绝无仅有的约52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古桩头,如今已成为静观的镇镇之宝。是往来客商争先观赏的景致。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静观镇的花卉发展突飞猛进,现在,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到12600亩,花卉品种达900多个,现有花农6500多户,花卉从业人员1.2万人,全镇43个村,村村都种植花木,2001年花木收入6500多万元,花木发展已经基本形成桩头盆景、梅花规模种植、绿化苗木培植、草坪基地、精品一条线等五大格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授予首批"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静观的花木种植不管是从种植规模、花木品种档次在重庆市都是屈指可数,多次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

中国兰花之乡—浙江兰溪


兰溪地处浙江中部,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兰花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兰溪历史上盛产兰花,故“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花遍及兰溪的崇山峻岭之中,到处是兰香四溢,兰蕙飘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唐朝建县一千多年以来,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有“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音自幽”等古诗为证。兰溪拥有丰富的兰花资源和悠久的民间养兰历史。

明清以来,“兰事”日多,“兰业”日盛。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历江南,闻说兰溪兰荫山有奇兰,带随从前来寻觅。兰荫寺僧不愿让奇兰逸失,就把奇兰藏入古井中。正德帝遍寻岗岗坳坳而不得,题写“兰荫深处”于崖壁,怫然离去。

明末清初名人冒襄王(1611-1693)《兰言四种·兰言小录》中云:“忆辛已春过兰溪,见县署(衙门)与邑大门高悬王仲山先生所书‘观瀔采兰’四个大字,极其遒拔。”这两处记载说明:在明代崇祯十四年时,兰溪县衙门和邑大门额上就书有“观瀔采兰”大字。

清朝植兰名家首推李渔。他出生于兰溪孟湖乡夏李村。在传奇小说、戏剧创作等方面富有成就,其选举理论具有世界性影响,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晚年寓居南京时,构筑了“芥子园”。园林建造了玲珑秀巧的“偑兰亭”,时不时去凭栏赏兰,大发思“美”之情。他还秉笔写了《兰》与《蕙》两篇散文,收入专著《一家言》,广为传播。

民国年间,兰溪兰花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元古梅”。“元古梅”是由兰溪养兰名家陈元吉于1916年发现并培植成功的。一度被无锡已故兰艺老前辈沈渊如先生移植。沈渊如先生在一本兰花专著中详细介绍了“元古梅”的来历以及栽培方法。以后其他学者和专家写的兰花著作也常常提到“元吉梅”,因为这梅瓣品种属于兰花的“贵族”,是不可多得的名品,现在该名兰已回兰溪。原产兰溪,曾一度流入日本的名品“佘蝴蝶”也于八十年代中期返回故乡。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兰溪的兰花带来快速发展。1987年2月23日,兰溪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以兰花为兰溪市市花。

1994年,兰溪市兰花协会宣告成立,会员不断增加,至今已逾300名,是兰溪最大的专业协会之一。协会会员利用各自的优势,开辟兰苑、兰圃、兰园。会员养殖兰花普遍在千盆以上,拥有3000盆者也为数不少。兰溪的养兰爱好者不满足于养殖兰花的“大路货”,而是努力寻觅和培育名品。目前,兰溪已培育了“雪洞荷”、“燕窝索”、“唐三彩”、“绮霞兰”等本地奇异品种。还从外地用高价买回了“元吉梅”,使离“家”半个多世纪的“兰花游子”重回故里,散发异香。兰溪人走出兰溪,和全国各地的养兰名家和养 兰爱好者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同时参加各种级别的兰花展。有多人获中国兰花博览会、海峡两岸国兰展、华东六省一市春兰展、浙江省兰协兰展等的奖牌100余枚,其中金牌十余枚。

1999年5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向兰溪市颁发了“中国兰花之乡”的证书。这既提高了兰溪兰花的知名度,又促进了兰溪新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效益农业的“催化剂”。

1999年底,兰溪市人民政府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兰荫山麓,创建兰溪市兰花专业基地和专业市场,建设“中国第一村——兰花村”。新辟兰花村已成兰溪新千年的重点项目之一,首期规划200亩已经落成。兰溪人争先恐后抢“摊”兰花村,筹集巨资建造兰房,开辟兰苑。外地人也慕名而来兰荫山,千方百计争取成为兰花村的村民。

兰花村建于明正德皇帝题词“兰荫深处”的兰荫山北麓,南邻兰溪第一中学,北靠教师新村,东接国道,交通便捷,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郁。总规划600亩,现已初具规模,再加上城郊30多处兰花基地,将是全国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兰花之乡的一个窗口,兰花村的功能为:一是基地;二是交易,整个兰花村就是一个大市场;三是城市公园的功能,兰花村将成为以兰花为特色的美丽的城市公园;四是旅游功能,兰花村内,除了遍地兰花和小巧玲珑的特色建筑外,还建有兰花史博物馆,供游人观花询史。兰花村以遍地的兰花,醉人的幽香,美丽的传说,古色古香的建筑为美丽的江南增加了一个崭新的旅游景点。

兰花村内主要设施有:兰花苑149个,兰花博物馆一座,牌楼两座,一条服务街,服务房56间。

每户兰花苑占地一亩左右,园内有可供养兰户居住、管理兼营业的房屋,造型为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为“青瓦白壁马头墙”。每个兰苑设种花大棚一个,供其种植兰花。在二楼设花园平台、屋顶花园。

兰花博物馆收集兰花史资料,陈列名人兰花诗词字画,同时为购买兰花的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服务街主要是兰花旅游纪念品销售处,建筑依山错落,从而形成古色古香的步行街。 兰花村的建筑,得到了广大兰花爱好者的热烈响应,兰溪的养兰大户均已入户兰花村,四川、河南、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兰花大户也纷纷慕名前来落户,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为兰花村题写了村名,他本人在兰花村也拥有一个兰花苑。

兰花村,家家户户以兰花为主业,户均种兰超千盆,漫步在小桥流水、水榭歌台的兰花村里,轻盈柔美的兰苑随风摇曵,幽香飘逸,令人心旷神怡。

2000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第一村——兰花村举行了开园仪式,来自台湾、四川、河南以及本地的种兰高手,携20多万盆200多个品种的兰花,喜气洋洋入兰花村。当天兰花、兰肥等交易额达100余万元。交易市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享有“天下第一香”美称的兰花,必将在中国兰花第一村内越开越香。

喜欢《中国盆景之乡—漳州漳浦县》一文吗?“鲜之花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花卉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xzh52.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种植盆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