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是纷繁的。春雨把它浇灌,春风催它绽开。他们是美的使者,春的精灵。”没有花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赏花的更深境界则是种植花卉。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很难将花卉种植好,如何解决种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历史名人陶渊明爱菊兼爱松”,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金秋时节,菊耀神州。人们徜徉欣赏之余,总要记起“晋陶渊明独爱菊”的话来,于是顺势背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诗,不由得感觉境界顿开,韵味无边。

倘还翻捡陶诗,似还有“秋菊有佳色”、“今生几丛菊”、“芳菊开林耀”、“菊解制颓龄”等数句,其爱菊旨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料二者互化为一,不可分离,以致千百年来,使菊成为追怀陶公的信物。其实,陶渊明属意爱菊的同时,还爱松,且二者得兼而紧密相连。

如《归去来辞》诗有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如《和郭主簿》诗中有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请松、菊并列和联立以入诗入赋,可见其作为寄情言志的尤物,爱松与爱菊是无分亲疏厚薄的。颇为有趣的倒是,陶渊明为使松成为自己自比写照的尚品,曾多次由衷地向松致意。

如“扶孤松而盘桓”(《归去来辞》)、“翳青松之余阴”(《闲情赋》)“因值孤生松,翮遥来归”(《饮酒》)等等。特别是他的一首比兴《饮酒》诗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或以为其爱松之情超过“众草”、“异类”的菊,亦当不为过分的吧?

当然,爱菊抑或爱松,硬是论斤分两地权衡高下,恐怕是有违于陶公诗赋的良苦用心。不过清龚自珍看陶渊明似更全面而独到,他的《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他主张用松与菊互相补充的人格化形象来认识和理解陶渊明。由此我想,“独爱菊”者未免单薄,而爱菊兼爱松者,要丰富得多,此乃真陶渊明也!

Xzh52.COM延伸阅读

名人与植树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种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遗惠后人,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我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植树的故事,传为美谈。
山东曲阜孔庙大院门内,有一石栏围护的古桧,挺拔繁茂,旁边立一石碑,上刻“先师手植桧”。可惜原树已没,此株为雍正年间萌出的新枝长成。   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今河南孟县一带)县令时,发动百姓在黄河岸土地贫瘠处种植桃李,连绵成片,锁住风沙,既改善自然环境,又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春天,繁花似锦;秋天,果实累累。人们赞美河阳县为“花县”。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称得上古代文人中的植树模范,他被贬为柳州刺史后,曾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他在柳江沿岸栽种了不少柳树,并曾写过一首自嘲诗,诗人中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至今传为美谈。柳宗元对种树技术亦颇为研究,他在散文中,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可谓行家之言。
宋代文学家苏轼,少年时就喜种松树,在《戏作种松》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在他两任杭州知州时,都曾在湖边筑堤种芙蓉、杨柳等树。“杨柳满长堤,花吹路不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美景。
孙中山先生一生跟植树造林有不解之缘。他六岁时就参加了农业劳动,所以对“树艺牧畜”耳濡目染,十分熟悉。青年时,他坚决反对“只有斩伐而不知种树”的做法,在其游学之余,还兼涉树艺,利用假期,在家乡进行种植桑树的试验。并从檀香山携回酸豆树种籽,种于家乡故居。时人都说他“留心西学,有志农桑”。直到他创立兴中会时,还提出过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
冯玉祥将军驻军北京时,曾在南苑大量植树。当年驻军徐州,除抓练兵,还抓种树,并题诗曰:“老冯驻徐州,山上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后人对他遂有“植树将军”的美称。
中华巾帼第一人
中国第一位共和国名誉女主席是宋庆龄,第一位政协女主席是邓颖超,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第一位女状元是傅善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是李贞,第一位女司法部长是史良,第一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女主任是何香凝,第一位女省长、女化工部长是顾秀莲,第一位女卫生部长是李德全;第一任驻外女大使是丁雪松,第一位女留学生是金雅妹,第一个女大学校长是吴贻芳,第一位女学部委员是林巧稚,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是向警予;中国第一个女试飞员是张玉梅,第一个女工学博士是上佩以信,第一个电影最佳女演员是祝希娟,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记录的女运动员是郑凤荣,第一个少数民族国际女裁判是古拉热木,第一个女天文学家是班昭,第一个女火车司机是田桂英。
清明时节话扫墓
墓前祭祀祖先,谓之祭墓,或称扫墓。清明扫墓,是我国古已有之的风俗。秦以前已经有祭墓之俗,但祭墓不一定在寒食日之后。寒食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代才开始盛行。
吴自牧《梦梁录》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思时之敬”。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里抒写的正是清明扫墓时那种凄凉的情景。 扫墓的习俗有对死者寄托哀思、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等淳朴美好的含义,不仅不该摒弃,还应发扬光大。直至今天,每逢清明,人们祭扫烈士墓,追念革命先烈,就是美好民俗的继承和弘扬。(王艳华摘编)

园艺发展历史


我国现代园艺事业,主要兴起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园艺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蔬菜、果树的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增长,在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中,都具极高的速度。到2000年底,中国果树总面积己达890公公顷,总产量达6500万吨; 中 国蔬菜总面积己达1400万公顷,总产量达4亿吨,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果品年人均量,1978 年是6.8公斤,2000年已达46公斤(世界65公斤);我国蔬菜年人均量,1978年是70公斤,20 00年己达270多公斤( 世界135公斤)。所以我们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现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蔬菜己占第二位, 果树占第三位。我国的观赏植物生产,起步较晚,但发展也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 底,全国观赏植物的栽培面积己超过12.6万公顷,年产鲜切花22亿支,花卉的消费需求以 年增20%的速度上升。1999年我国昆明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和世界园艺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我国作为园艺大国的形象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总的来看,我国的园艺业和园艺科学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差的很远,在一些地区园艺业还基本 上停留在小农的分散、落后的水平,没有规模、没有产业,生产和市场不够衔接;科研方面 ,过去文革所耽误的时间短期内还赶不上来。目前,我们的园艺产品是非常丰富,甚至 是许多果品、蔬菜供大于求,滞销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和这一段时期生产发展的速度 超 过了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有关,和一个时期园艺生产的发展主要是个体农民的积极性而 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也有关。从发展上看,园艺产品的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单产很低 ,总的生产效益不高。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去解决。?二、园艺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园艺业是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个大产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园艺业的这种 地位越显著。其主要原因是:(一)许多园艺产品是重要的食品、营养品?蔬菜和果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人们从中取得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特别是维生素、矿物 质,蔬菜和果品的含量更为丰富,是人的营养与健康不可缺的。与谷物、肉类食品比较,许 多蔬菜和果品是低能量食品,又能在人的胃液中起酸碱的调节作用,其营养与保健功能非 常重要。营养学家主张,人的食物中蔬菜、果品不应是副食,应当成为主食,而谷 物和肉类应成为副食。他们提倡的膳食结构是:年人均蔬菜120~180公斤,果品75~90公斤,谷物60公斤,肉类45~60公斤,每天食物的热量不要超过8.37~11.30千焦耳。中国目前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人的食物中蔬菜已相当充足,但果品还差得很多。(二)园艺产品作为工业原料食品、酿酒、医药工业以及化工、轻工业,以园艺产品作原料者甚多,特别是发展很快的饮 料工业。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果品和蔬菜以加工形式的果酒、果汁、菜汁消费量很大, 而 且还在不断增加。从表0-2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情况。我国的果品和蔬菜饮料工业方兴未艾, 前 景令人鼓舞。园艺产品经过加工,不仅仅增加产值,销售和消费也较方便,大大减少了流通 过程中的损失,总的生产效益提高了。当然,在目前我国城乡人民总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的 时候,蔬菜和果品的加工量的增加还要有个过程。(三)园艺植物的绿化和生态效益园艺植物,特别是果树、观赏树木、花卉、草坪,覆盖和绿化土地的功效,改善生态的功效 ,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已经把生态当作人最重要的生存 条件,当作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巴黎、莫斯科、华盛顿、渥太华、海牙、伯尔 尼等绿地面积均超过总面积的25%,而北京2000年只占?13.9%, 上海则更低。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园艺业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四)园艺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合点及综合表现。现在已广 泛流行的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橘文化等等,就是这些园艺生产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社会学等结合的产物。园艺生产是形成园艺文化的温床,园艺文化的形成又促进园艺生 产以及更宽领域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园艺文化有着极 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和新的创造形式。我们先人的诗歌、戏剧、绘画、小说、锦绣、建筑、 陶瓷等,有大量的名作传世,以园艺反映或寓示了当时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园艺文化今后 会有更大的发展,园艺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作出更大的贡献。?

盆景的历史


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知考古、文献记载:中国盆景起源于东汉25-220年,形成于唐(618-907年),兴成盛于明清(1368-1911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虽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恋、酷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为适应需要产生“囿”、“苑”,发展形成“自然山水园”;产生“画”,发展形成“自然山水画”;产生“盆栽”,发展形成“盆景”。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

据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桃县河姆渡新石器贵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观赏。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早有东汉就已把盆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420-589年)山水画兴起,当时画家宗炳遍画平生经历过的山水,张于一室,以供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种对“咫尺千里”和“小中见大”的体会,既能促使他的把山水树石缩在素绢上成为山水画,也可启发他缩入盆盎成为盆景,可足不出户,高枕卧游。

发展到唐代(618-907年)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盆栽者应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派盆景作出可贵的贡献;广州盆景艺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陆学明等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受岭南画派的山水树木绘画技法的影响,创造以顺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飘逸豪放”特色的岭南盆景;苏州盆景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引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顶”等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制作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苏派盆景;上海盆景艺人殷子敏率领其学生,博朦采众家长,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和外来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创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园林部门建立盆景园,培育、创作、展览盆景外,不少城市业余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以制作、欣赏盆景作为爱好。

1979年9月至10月,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主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展出各类盆景1100多盆。这以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每隔数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使中国盆景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发展。

同时,我国盆景界积极参加国际重大展览,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盆景艺术,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并在国际盆景界享有盛誉。
 

黄水仙引种历史


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应用多花水仙(N.tazetta)制作花圈。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

至今,黄水仙的栽培品种达到26000个,平均每年推出160个新品种。

目前,黄水仙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和应用。主产国荷兰黄水仙的年产值达到1400万美元,列切花产值的第十六位。其鳞茎出口量和产值更加可观。

荷兰菲托诺瓦公司和以色列的约德法特(Yodfat)花卉球茎苗圃,在黄水仙的育种、生产和贸易方面都处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地,黄水仙已由环境布置、切花欣赏转向盆栽观赏。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都朝盆栽方向发展。

我国栽培黄水仙始于19世纪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种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植物园相继引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不少城市大量引进黄水仙鳞茎作展览和大环境布置,均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果。

蓝盆花 轮锋菊 松虫草


学名:Scabiosaatropurea

别名:轮锋菊,松虫草

科属:川续断科山萝卜(蓝盆花)属

产地:原产南欧地区

形态特征:

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叶片披针形,边缘齿状。花序头状,花玫红色。花期4~5月。

生长环境:

喜光线良好、通风的环境。

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以沙壤土为好。

生长期充分浇水,雨季注意排水,忌积水和夏季高温。

分株、播种繁殖,一般于春季进行。

用途:

盆栽观赏,园林绿化,布置花坛、花镜,也可做切花。

蓝盆花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盆景的起源历史

盆景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至于起源于何时,盆景界的看法尚不统一。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盆景是由栽培观赏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国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距今7000余年)遗址中发现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证据。在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中(距今1700余年)有盆栽花卉的画面,画面是一个圆盆,盆中栽着6支红花,盆下配有方报几架,形成植物盆钵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造型,与现代的盆景极为相似,有人认为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于盆景起源的确切时间,有待今后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证实。

一、盆景形成于哪个朝代?何以为证?

对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认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证据就是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画。所绘这一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近似。另外,在故宫博物馆内保存一幅唐代画家商立本绘的《职贡》图,图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一个手托浅盆,盆中立着造型优美的山石,这和现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进贡的行列中,还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这些画面足以证实在唐代盆景已经形成了。

二、古时那几个朝代盆景发展得较快?

盆景是文化艺术,其发展的快慢与当时政局是否稳定,经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当人们处于兵荒马乱、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哪有心思欣赏盆景呢?盆景在封建经济发达的唐代,以及后来的宋代、明代及清代前中期发展比较快,并有关于盆景的论述和书籍问世。在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经济衰退,盆景艺术当然就很难发展了。元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不重视文化艺术;清代后期统治者更加腐败,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国力衰退,民不聊生,盆景艺术的发展相当缓慢,甚至还遭到破坏。

三、现代盆景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古老的盆景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进入兴旺发达的高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盆景组织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1981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诞生。1984年中国花卉协会成立。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该协会的成立对中国盆景艺术的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都建立了盆景组织,很多县(区)乃至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花卉盆景协会。

2、盆景报刊和有关书籍大量问世。当前在全国影响最大的花卉盆景报刊有3家:①《中国花卉盆景》月刊;②《中国花卉报》(盆景占相当比重);③《花木盆景》双月刊。近十余年出版的盆景书籍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种。

3、组织国内外盆景展览。从1978年开始,全国性盆景展以及到国外办盆景展,几乎每年都有,这对盆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盆景出口外销量逐年增加。从1979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盆景展览并开始外销后,销量逐年增加。中国盆景古朴典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出口形势越来越好。

四、中国盆景何时传到国外,其发展情况如何?

1、起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在唐朝末期宋朝初期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后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子叶大学岩佐亮二教授著《日本盆栽史》中证实,日本的盆栽是由中国传入的。我国唐朝时曾以盆栽称呼盆景,现时日本的盆栽与我国的树木盆景大同小异。

2、盆景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发达程度、人们的文化素质以及生活是否安定密切相联。当前世界盆景以工业发达的日本、西欧、美国,尤其是美国盆景发展速度比发展中国家要快得多。

3、本世纪初盆景又从日本先后传到美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后继续传播。1979年以来;我国盆景在世界各地参展和销售,对世界盆景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目前盆景已遍布五大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1989年全世界性的盆景组织——《世界盆栽友好联盟》诞生,它的成立有助于盆景艺术在全球的普及与提高。

菠萝的花语和历史


菠萝的花语和历史

花语

菠萝花正如菠萝一样受人喜爱,其花语也同样有着美好的寓意,菠萝花象征的是完美无缺。

这个花语是怎么来的呢?那是因为菠萝花从一开始的发芽到灿烂开花再到最后的结果,都心无旁骛,心中一直有追求完美的信念。一朵朵小花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花茎上,形成花穗。这其中的小花都是五颜六色的,呈星星状。与其他水果不同,菠萝可以作为一种室内的盆栽花卉,可观性极强,当之无愧被称为花市上的“宠儿”。

历史

菠萝这一名字的起源和波罗蜜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波罗蜜是一个佛教用语,其含义是到达彼岸。菠萝的原产地是印度,由东南亚等地传入中国。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由于佛教起源于印度,因此,菠萝最初译为菠萝蜜多,原意是指菠萝果树所结的果实又大又甜,经过长期的发展,将“多”字省略了。

还有一种说法与一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人有关,他就是马可波罗,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为了让这种引进来的水果有一点“洋味”,便把这种水果简称为“波罗”。

腊肠树的历史和文化


腊肠树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

腊肠树原产于南亚地区,现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地。据相传早在唐朝,我国的古文献里就有了对腊肠树的描绘。在《酉阳杂俎》中被称作波斯皂荚。另外我国还有专门描写腊肠树的诗歌,诗歌写到:“阿婆阿婆去散步,摇摇晃晃走不快,路边树下稍歇息,喘口气来喝口水;风吹落下黄金雨,彷佛置身於仙境,忽见地上黑棍棒,阿婆捡来当柺杖,乐得阿婆笑哈哈!阿婆乐呀阿婆乐!”

文化

腊肠花的花期在五月份,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满树的黄色花朵随风摇曳,婆娑多姿,瓣瓣花瓣随风飘落,看起来像是在仙境一般,为此,腊肠花又名黄金雨。

黄色在我国清朝,是尊贵与权利的象征,我国古代皇帝的龙袍都呈黄色,可能也正是腊肠花的黄色花瓣美丽壮观,腊肠花被泰国奉为国花,黄色的花瓣更是被看做是泰国皇室的象征。2006年举办的世界园林博览会中,清迈农业研究中心将腊肠树命名为佛历2549年世界崇颂叻差弗花苑博览会,要知道崇颂可是泰王普密蓬,由此可见腊肠花在泰国的地位。

除了在泰国有着重要地位外,腊肠花在印度同样尊贵。印度的喀拉拉邦省,将腊肠花定为他们的省花,而且是他们新年时的典礼花卉。

名人养生之道--齐白石的“七戒”


--代码开始-- 名人养生之道--齐白石的“七戒”发表日期:2003年2月24日文章类型:花卉与养生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他擅长花鸟虫鱼,笔墨纵横雄健,造形简练质朴,在画坛颇具盛誉。齐老还是位老寿星,近百岁才过世,这是与他长年恪守的“七戒”养生之道是分不开的。
一戒酒
齐老经常要参加一些酒宴,可他每次赴宴都要客气地说:“谢谢,我不会用酒。”而谢绝。
二戒烟
齐老一生不吸烟,家中也不备烟,友人来访亦是以清茶相待。
三戒狂喜
齐老的书画大作都为珍品,即使入选国际画展,他也能平静对待,以防乐极生悲。
四戒悲愤
齐老一生豁达开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因得失而悲愤恼怒。
五戒空思
齐老除作画构思外,从不空思幻想。
六戒懒惰
凡能自己操办的事,齐老决不求助他人,全靠自己劳作。
七戒空度
齐老一生坚持学习,总是乐在其中。
《中国医药报》

名人养生之道--毛泽东的养生之道


毛泽东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在世时从没有顾及到养生的问题,更谈不上刻意的追求养生之道,但他生活中的很多习惯及嗜好却是极好的养生方法,也可说毛泽东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红烧肉是毛泽东极喜欢吃的食物,当完成一项重大的工作后,他都要美美地吃上一顿。以往人们认为红烧肉含有大量的脂肪,可能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现在研究证实,红烧肉经过4个小时的文火烧制,其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下降50%,而脂肪中具有防治心脏病,抗衰老的花生四烯酸、a脂蛋白却没有变化。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冲绳县居民平均寿命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地人喜欢吃用文火长时间炖的肥肉。
很多回忆录都提到毛泽东有吃茶叶这一习惯。茶叶所含有益人体健康的成分近400种,茶碱、黄酮类、鞣质挥发油是其中的主要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它们都有抗癌,抗衰老作用。饮茶只能吸收茶叶中的水溶性成分,而不溶于水的成分都被丢弃了,饮完茶再把茶叶吃下,可谓物尽其用,研究表明,喝茶对癌症有预防作用,茶叶中的黄嘌噙生物碱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吸烟可以诱发多种癌症,毛泽东一生嗜烟,很可能是吃茶抵消了尼古丁的致癌性。因为茶叶中的多元酚可与尼古丁形成不溶物而排出体外。
游泳是一项强度较大的运动,毛泽东72岁时还能畅游长江。其高超的游泳技艺已是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运动医学认为,游泳是一种促进心肺功能极好的运动方式。
古今书法家不乏长寿之人,医学研究也认为书法对健康长寿大有益处。书法是毛泽东的又一大爱好,工作间隙他时常揣摩古代名家碑贴或写上一阵,这或许就是他的特殊的休息方式吧。




养花技巧《历史名人陶渊明爱菊兼爱松》一文希望您能收藏!“鲜之花网”是给您提供各种花卉的养花技巧网站。同时,xzh52.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种下爱花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